年少不懂《红楼梦》,读懂已是梦中人
作者:佚名 时间:2022/4/22 6:54:0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13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是曹雪芹的朋友敦诚所作,称赞曹雪芹的旷世文才,可以直追唐代的诗鬼李贺。他耗费数十年心血,才完成一部流传千古的文学著作《红楼梦》,其中塑造了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各类女性形象。
上至皇家贵族,下至贫苦农民,各个阶层无不涉及,有端庄典雅的薛宝钗,风流灵巧的林黛玉,精明强干的王熙凤,也有贫苦朴素的农妇刘姥姥。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晴雯撕扇更是文学史上的经典。曹雪芹能够写成这样一部经典的文学名著,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一身傲骨,不流世俗
曹雪芹字梦阮,最倾慕阮籍。阮籍不拘礼法,嗜酒如命。他在为母亲服丧期间,仍然在晋文王的宴会上喝酒吃肉,不顾礼法,不顾旁人眼光,神态自若。可在母亲下葬时,悲痛大哭,又吐血几升,几乎要死去。
阮籍表面上无视礼法,离经叛道,但他的骨子里仍然有着真性情。曹雪芹也有着相同的性格,曹雪芹的好友敦诚曾写过一首诗《赠曹雪芹》,其中“步兵白眼向人斜”形容曹雪芹大有阮籍之风,即是引用阮籍(世称阮步兵)以青白眼看人的轶事来称赞曹雪芹。
阮籍看到喜欢的人,便以青眼示人,看到不喜欢的,便翻白眼对他。曹雪芹虽醉酒,但心里十分明朗,看到世俗奸诈之人,也投以不屑的目光。他不与世俗同流,傲岸不俗的性格直接体现在贾宝玉的身上。
宝玉不喜仕途经济之路,并称那些人是沽名钓誉,国贼禄鬼;又发表奇论,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这与古代学而优则仕,男尊女卑的思想完全相反了,典型的离经叛道的性格。
可曹雪芹是赞扬宝玉这一点的,宝玉虽厌恶科举读书,但不懒惰,他聪明灵秀,杂学旁收,作诗亦有一番奇思,绝不是薛蟠粗鄙无礼的样子。他对于女孩儿的关爱,对于社会边缘人物的同情,也是人性中的一种善意和慈悲,而不是学那些只以女性为玩物的男子。
二、爱好广泛,杂学旁收
雪芹爱好广泛,诗词歌赋,园林建筑,服饰装饰,中医养生,饮食织补等均有所涉猎。没有深厚的学识素养,是无法全景式地描写封建贵族的生活,并写得真实可感。
他懂服饰的配色,借莺儿之口谈装饰物件的配色;懂中医养生之道,大夫为秦可卿开出的药方符合病因;所以宝玉在他的笔下杂学旁收,写出辞采华茂的《芙蓉女儿诔》。
虽然雪芹家族败落,半生穷困潦倒,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爱好并以为乐事,这背后,是一颗强大乐观的心。
三、潇洒旷达,纵情诗酒
曹雪芹素性潇洒旷达,纵情诗酒。雪芹的好友敦诚在《佩刀掷酒歌》一诗中记录了他和雪芹的一件趣事。一年秋末,雪芹去拜访敦敏,但主人未出,便约着和敦诚一起去喝酒,不幸忘了带钱,这时雪芹酒渴如狂,敦诚便用身上的佩刀抵押,两人痛饮一场,期间雪芹作长歌感谢。
诗中写道:“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做歌声琅琅。”这就将雪芹的潇洒风流,豪迈的性格展现出来,与一好友高谈阔论,边唱歌边喝酒,聊天地聊人生,好不快意潇洒!
曹雪芹无疑是欣赏这种性格的。史湘云就是典型人物,从小英豪阔大宽宏量,高兴时大说大笑,大口喝酒大口吃鹿肉,然后就有好诗,自称“真是名士自风流”。吃醉了就睡在芍药丛,任由落花满地,毫无半点扭捏的小儿女之态,颇有些魏晋风度。
她出身公侯之家,却因失去父母无人疼爱,还要做针线活到深夜,这个女孩儿面对苦难生活一直保持着乐观态度,对生活充满热情,生活的艰难无法夺走她的快乐和自由。想晚年落魄住在西山时的雪芹,亦是在苦难中找快乐吧。
四、真诚善良,医德高尚
传说雪芹在北京西山居住时,就免费为穷人们看病,人们赞他医德高尚。正是在他贫穷之际,接触了许多底层人物,了解他们的苦难和心酸,才有活灵活现,贫穷又机智的刘姥姥,才能写出贾府旁支,丫鬟婆子如何费尽心思求生活。
如果曹雪芹不了解同情这些人,是写不出来的。换言之,曹家的败落让曹雪芹真正地看见底层百姓,看见朱门酒肉外的世界,并发出由衷的同情和赞美,也成就了书写人生百态的《红楼梦》。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红楼梦》以悲剧结尾,诸芳流散,宝玉出家,离开了世俗红尘,背后看似消极不可解,实则包含着曹雪芹对真情和善意的向往,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旨谈情既是《红楼梦》的主题,又何尝不是曹雪芹的人生主题呢。既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不如就重新开始吧。
曹雪芹:年少不懂《红楼梦》,读懂已是梦中人
对经典名著《红楼梦》,王熙凤、薛宝钗、林黛玉都是人们相当熟悉的名字,再不了解内容,也能说出黛玉葬花的故事。
它的作者,正是清代的曹雪芹。这位写出不朽巨著的大文豪,一辈子过得也像书里的人物:年少轻裘白马,不知愁滋味;人到中年,生活压力扑面而来,于是一地鸡毛。
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只有年岁渐长、阅尽沧桑,才会更懂。
一
说起来,小时候的曹雪芹出身好、人聪明,就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他出身望族,生于清代南京江宁织造府,家资巨富。加上祖母溺爱,跟贾宝玉一样,曹雪芹很是经历了一段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或吟诗作画,或弹琴下棋,日子过得心满意足。
曹家家学颇深,他的祖父曹寅著有诗词集,在扬州曾管领《全唐诗》及二十几种精装书的刻印,兼管扬州诗局。家中藏书非常多,据说精本就有3287种之多。
虽然淘气,但曹雪芹本人相当聪明,特别爱读书,只不过不大爱看四书五经。他喜欢诗赋、小说之类的文学书,像戏曲、美食、养生、医药诸科,也是杂学旁收。
对曹雪芹来说,那可能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了。
有人说,没有这段积蓄能量的经历,可能也不会有后来的《红楼梦》——这部皇皇巨著,几乎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医药、服饰等等。
据统计,其中仅描写的食品多达186种,包含9个大类;涉及的中药100多种,方剂也有40多个,令人眼花缭乱。
二
好景不长,他十三岁时,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一说父亲)曹頫被革职入狱,次年正月元宵节前被抄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也从此日渐衰落。
昔日的荣华富贵,一下变成了黄粱一梦。
为了偿还骚扰驿站案欠下的亏空、填补家用,曹家不得已卖地,家里的奴仆趁机捣鬼,中饱私囊。再后来,还有贼寇入室盗窃,终于沦落到门户凋零,人口流散,不得不仰人鼻息过活
因为这场变故,曹雪芹越来越不爱说话,虽然还不算遍尝人间甘苦,对世道人情却已经比原先懂了好多。
他担任过一些小职务,但都没溅起多大水花。所幸广泛交游,朋友圈不乏王孙公子、名人雅士,敦诚、敦敏都是他才华的仰慕者,也是他们记录下了曹雪芹生活的点滴。
大约30岁时,他写了《风月宝鉴》。移居北京西郊前后,曹雪芹开始了不断搬家的北漂时光,住草庵、赏野花,觅诗买醉,最穷的时候“举家食粥”,靠卖字画和求告亲友救济为生。
人到中年,他遗憾自己一事无成,决心著书立说,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不朽巨著《红楼梦》就此问世。
三
从少年时富家子弟,到一个为生活奔波忙碌的中年人,曹雪芹的人生仿佛分成了两个阶段。他的艰辛,在《红楼梦》中的小人物身上也有很多体现。
比如求职者贾芸,就很像中年四处讨生活的曹雪芹。
身为贾氏宗族,但贾芸早已家境没落,父亲早逝,和守寡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他想去贾府谋差事养活母亲,得给王熙凤送礼,于是找到亲舅舅卜世仁想赊点香料,却被一通指桑骂槐。
为了找个靠山,他不惜借着一句玩笑话,认比自己还小几岁的宝玉当父亲,赔小心、主动拜访,讨宝玉高兴,结果宝玉连他是谁都差点没想起来。
曹雪芹年纪渐长后,也开始挑起家庭重担,帮着料理些家务。因曹頫致仕在家,懒得去应酬,他就出来代为接待,结识了一些政商名流和文坛前辈,立下了复兴家族的志向。
生活的磨砺,让他改掉了小时候的顽劣,一度把自己关起来勤奋读书。在写《红楼梦》的同时,有意识地访师觅友,多方干谒朝中权贵,希望能有个一官半职。但却始终无果。
很无奈也很真实,不是吗?
四
虽然一辈子不得志,但曹雪芹倒不是一副文文弱弱的性格。敦诚形容过他“狂放”,纵情诗酒。
有一回,天气已经很凉,还下着小雨,敦诚去找哥哥敦敏闲聊。还没走到门口,远远一看,门洞里倚着一个人,再一瞅,这不是曹雪芹吗?
一看敦诚来了,曹雪芹大喜过望,拉着敦诚就往酒馆跑。原来他来找敦敏喝酒,时间太早,主人都还没起床,只能在外头等。俩人找到附近一个小酒馆,一顿大喝,喝着喝着,敦诚一摸兜:坏了,没带钱。
当年,男子出门有时会带着一把佩刀。敦诚没办法,就把刀拿出来,跟老板说暂且充作酒钱,过后再赎回来。曹雪芹一看更高兴了,一边喝酒一边高声唱歌,俩人就这么开怀畅饮。
或许正是因为曹雪芹爱喝酒,据说,在《红楼梦》里,与酒有关的描写大概有六百多处,里面人人饮酒、各色酒令酒具俱全。《红楼梦》对酒文化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叹为观止。
五
曾经有人说,以曹雪芹堪比李杜的才华,如果不是去世早,也许还会有更多经典作品问世。
可惜,一部《红楼梦》耗尽了他的心血。大约48岁那年,由于幼子夭亡,原本贫病交加的曹雪芹受到巨大打击,从此卧床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只有这样一句话留下来:“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曹雪芹身后,是无尽的猜想和讨论。有人认为,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的原型,也有人认为,曹雪芹根本不是《红楼梦》的作者,甚至就没有这个人。
这些猜测的起因都是因为资料太少,除了在敦敏、敦诚等朋友的诗句有零碎的记录外,曹雪芹生卒年、活了多大岁数、长得什么模样,亲生父母是谁……大家几乎都不知道。
但更多人,支持“曹雪芹即是《红楼梦》作者”这一说法。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还认为,曹雪芹是一位惊人的天才,一生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
从富家子弟到穷困潦倒,直至凄凉离世,曹雪芹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他一身兼有贵贱、荣辱、兴衰、离合、悲欢的人生阅历,把自己的甘苦、对世事的洞彻,都放进了《红楼梦》里。
在他去世后,《红楼梦》名声大噪,一时间洛阳纸贵。年少的人,为宝黛爱情悲剧流泪;年长的人,为读懂小人物的辛酸叹息。无论哪个年龄群,几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直到今天也还有人说,每年都会看一遍《红楼梦》,每看一遍都有新的认知,生活不易,我们都是文中人。
这也正是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