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能教好写作课吗?

作者:吴超丽  时间:2022/12/8 15:41: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65

  一个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能教好写作课吗?
  吴超丽
  自当语文教师以来,便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一个语文教师不会写作,他的学生会喜欢写作吗?也就是说,一个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是教不会学生写作的,或者起码说不能教学生很好的写作。这样的声音、观点经常从一些名家学者专家口中传出,譬如,此刻我正在听的朱献华老师——广东省正高级教师,珠海市名教师——讲座《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写作素养》,朱老师所表达的就是这样的观点:“一个语文教师不会写作,他的学生会喜欢写作吗?”
  每每听到这样的声音,内心都莫名的难受、不舒服。我曾多次欲追寻难受、不舒服的原因,也曾多次放弃追寻的欲望。因为我虽然似乎不是十分同意这样的观点,但似乎又找不到驳斥观点的理由。写作是语文教科书必教的内容、写作是语文科目必考查的内容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却没有写作能力,说得通吗?
  韩愈的《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话“术业有专攻”,写作算不算一种有专攻的“术业”?算不算一种技术?如何从大学的学科选择来看,是开有专门的写作课的,而这样的课程也是每一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可这样的课程虽然也教文学创作,但更多的是教与应用文写作有关的知识,如书信、通知、报告等。可即便学生在大学学习了这样的一门课,也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能写作、能写好。再说,如果是“术业”,就要“专攻”,需要在这上面倾泻大量的时间、思考和训练,可即便如此,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在术业上有建树。如果说写作是一种“术业”,那么每一位语文老师都需要具备这样的技能吗?
  语文课程是一门怎样的课程?是工具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课程,是学习祖国丰富的语言实践的课程。语言是语文的必修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篇篇的文章或一部部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学习对象,不管是语言也好,文章或文学作品也好,它们与写作的关系何在?是正比关系吗?是否意为着语言掌握得越好、文章或文学作品越能欣赏,写作能力就越高呢?如果这种逻辑成立,那么每一位语文教师理应是写作高手,可事实并被如此;如何这种逻辑成立,那么每一个接受过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更别说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应该有高的写作能力,因为我们从小开始便学习语文,可事实也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学了一辈子语文却仍不会写作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如此多的语文老师不会写作、不能很好地写作?如果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会、都能写作,写出好的作品,那么“语文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才能教好学生写作”的论调就不会在社会上、教育界此起彼伏地回荡了!这难道不能说明学习语文并不一定会写作、能写作吗?但学习了语文,理应能具备逻辑清晰、语言流畅的表达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要义。因为语文的教与学是与语言密不可分的,而语言又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思想是文章、作品的内核。但语言毕竟不等于作品、不等于文章,语言只是文章、作品,只是思想的“材料”,有了“材料”,不等于就能建造房子,所以说学了语言,学了语文也不等于具备了写作的能力,最多只能说具备了能写作的潜能。而且语文也不是专门教语言的,除了语言,还教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等有关知识。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有写作能力”的“写作”究竟是什么写作能力?能写新闻、能写报告、能写小说、能写通知、能写论文、能写专著……?语文教师教新闻、教小说、教散文、教报告文学、教专著、教诗词……基本无所不教,凡是用语言这个工具构筑的“东西”,都可能是语文教师可教的“东西”,那么是否意味着语文教师是“通才”?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不说“只有会创作的语文教师,才能教好文学作品”?不为什么不说“只有能够写出好新闻的语文教师才能教好新闻”?为什么不说“只有对诗词有研究的语文教师才能教好诗词”?……可为什么仅仅在写作上如此要求语文教师呢?
  其实,从社会分工来看,就有人专门从事写作而得以谋生的,如从事小说创作的、从事新闻写作的、从事公文写作的、从事畅销书写作的,等等。但语文教师不是专门从事写作的,语文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语文的”“教与语文有关的知识的”,譬如教一些与写作有关的知识,如“什么是写作”“写作需要具备什么要素”等,但不等于教与写作有关的知识就一定能写作,正如教与物理有关的知识的教师不一定会在物理方面有造诣,正如美食品尝家不一定就能做出美味佳肴。语文教师与数学教师、物理教师、历史教师等是一样的,主要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其实更多的是“引路人”,试图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不同天赋、不同个性、不同背景等的学生引到“恰当的道路”上,从而让他们能认识自己,走好人生路。语文教师不是“匠人”,不是教给学生“一门技术、技艺”,让他们获得生存的本领,而是带领学生走进一篇篇文章、一部部作品,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获得思想、获得思维能力,从而知道自己是谁,知道怎样选择人生路的“引路人”。正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语文教师一定要能写作、会写作才能教好写作课吗?我觉得未必。如果写作不是语文老师的必备能力,那么就不应该用这样的论调来绑架语文教师,让没有写作能力或写作水平不高、或没有写作兴趣的语文教师感受到自卑。如果写作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成为语文老师的必要条件,那么就请在制度上、在考核上把好关,把只有真正具备写作能力的人选拔为语文教师。
  我并不否定,写作能力好,能写作、会写作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但必修课不等于必然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提高写作能力的追求,但不应该说“只有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才能教好写作课”“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不是好的语文教师”。写作是一种融知识、生活经验、环境背景等各种要素于一体的技能,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且可教的主要是与语言、逻辑等知识有关的知识,至于生活体验、生活阅历、工作生活背景等是不可教的,或者说是“不完全可教的”,且语文教学不仅仅教写作,还教与语言有关的修辞、与文学有关的审美知识等。所以我认为写作能力不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之所以成为语文老师的必要条件,但可倡导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有提高写作能力的追求。至于写作能力高就一定能教导学生有高的写作水平吗?这样的逻辑显然是不成立的,这与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有深刻研究和思考的哲学家不一定就能很好地生存、生活的道理是一样的,否则,叔本华不会自杀、尼采不会发疯了。
  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或者很高的写作水平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必然是有利的,这一点无可非议,而且这一点不仅对语文教师有利,对其他科目老师而言也是有利的,对各行各业的人来说也是有利的。写作是一种技能,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工具,每个人手中的技能多、工具多,总是有利于更好地工作与生活的。
  以上关于“语文教师是不是一定要具备写作能力才能教好学生写作”的粗浅、甚至有谬误的见解,只是个人有限的知识、狭隘眼界的“个人见解”。这也正说明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写出逻辑严谨、有思想有见地的文章就更不容易。这也说明写作是一种需要不断修炼的能力,需要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不断开拓自我的眼界、不断拓展自我思维、不断体验生活的“杂味”。语文教师应该不断修炼这种能力!但不能说就一定能具备这种能力,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符合历史发展观的,因为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等是不一样的,因为发展不是线性的,不是必然由低级到高级、必然从少到多、必然从无到有的。
  所以,我希望专家学者或者同行传出的是这样的声音:写作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是一项必修课,我们应该不断修炼,语文老师尤其应该修炼,因为语文教师与写作的距离更近;而非与这样的声音类似的论调: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不是好的语文教师、写作不好的语文教师是教不好写作的。
  或者有人会说,我这样的论调是为自己“缺乏写作能力”找的借口,以便自己可以“无耻”地当语文教师。我承认我是一个“没有写作能力”的语文教师,但我并没有“无耻”“心安理得”地当语文教师,相反,我也在不断地修炼写作能力,希望自己的能有更好的表能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但我尽管在不断修炼,可还是难于写出有思想有见地有逻辑的“文章”,就更别说可以发表、登报的“文章”了,但能否因此说我是一个不及格的语文教师呢?我“没有写作能力”能否说我“不懂写作的知识” 呢?不管如何辩论,我都不否认写作是语文教师应该修炼的能力;不管如何辩论,写作与语文教师的职业关系总是使我困惑!或许说,不,确切说,我真的不是一名及格的语文教师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