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14周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14周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邹忌讽齐王纳谏(5年0考)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①:“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观沧海(5年0考)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关雎(5年0考)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蒹 葭(5年0考)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①,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古代文化常识
宗法常识
【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如《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别为九个月和五个月。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太庙】天子的祖庙,如“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五常】(1)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2)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3)指仁、义、礼、智、信。
【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易错易混词语
常见“词语赘余”(二)
41.过分溢美
溢美:过分夸赞
42.拼命殊死搏斗
殊死:拼着性命,竭尽全力
43.不幸的噩耗
噩耗:亲近的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噩耗”肯定是“不幸”的
44.杀人的刽子手
刽子手:杀人的人
45.从未有过的空前
空前:以前所没有
46.原始初衷
初衷:最初的心愿
47.随便苟同
苟同:随便同意
48.称心满意
“称心”“满意”同义
49.过去的往事
往事:过去的事情
50.心里由衷地
衷:心里
51.前来莅临指导
莅临:来到,来临
52.优良的好习惯
“优良”与“好”重复
53.由于……,……为此……
“由于”和“为此”间隔重复
54.……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
“重要原因之一”与“是因为”重复
55.全部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含有“全部、完好”之意。
56.过分苛求
苛求:过分要求
57.再次复发
复发:再次发作
58.不必要的疾病/不必要的浪费
“疾病”和“浪费”肯定是“不必要”的
59.无声的潜台词
潜台词:不能明说的言外之意,肯定是“无声”的
60.遭人挨打
挨:遭受
61.先进楷模
楷模:榜样,模范
62.许许多多的群众
“群众”是集体名词,前面不必再加“许许多多”
63.我们庆祝国庆三十周年
国庆:开国纪念日
64.截至到
至:到,可说“截止到”
65.白白地虚度
虚度:白白地度过
66.公开宣称
宣称:公开地说出
67.不良的坏风气
“不良”与“坏”重复
68.首先将……放在首位
“首先”和“首位”间隔重复
69.致信给
“致”已有“给”之意
70.要不是……否则……
“否则”就是“要不是……就……”的意思,与前面的“要不是”重复
71.并非是
并非:并不是
72.付诸于
诸:之于
73.值得……所重视
“值得”后面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所”多余
74.来自于
来自:从……来。于:从
75.这其中
其中:那里面
76.实属是
实属:实在是
77.深受……所欢迎
“深受”后面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所”多余
78.被……所打了
“被”后面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所”多余
79.这个中原因
个中:其中
80.又再度……
再度:又一次,与“又”重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