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正气歌》中的一组仁人志士典故略解
文天祥《正气歌》中的一组仁人志士典故略解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形成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一种十分丰富内涵的民族道德人格。
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正是这些道德人格的存在,才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众多的仁人志士,如文天祥在其《正气歌》列举的一组人物,虽是诗词用典,但也正是这些典故中的人物,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生死危亡关头才涌现出的挺身而出、置生死于度外、维护民族大义的历代仁人志士图卷,他们的所作所为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
下面跟着文天祥的《正气歌》认识一下这些可歌可泣可敬的人儿。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①,在晋董狐笔②。在秦张良椎③,在汉苏武节④。为严将军头⑤,为嵇侍中血⑥。为张睢阳齿⑦,为颜常山舌⑧。或为辽东帽⑨,清操厉冰雪⑩。或为出师表⑪,鬼神泣壮烈⑫。或为渡江楫⑬,慷慨吞胡羯⑭。或为击贼笏⑮,逆竖头破裂⑯。”
以上是《正气歌》的部分节选,围绕“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诗人运用典故,一口气列举了 12 个“正气之士”,让世人永生永世仰为丰碑。这些正义之士表现出了怎样的“浩然正气”呢?不妨一起来认识一下。
①在齐太史简。这里的太史当为春秋时齐国的太史官,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齐国的太史秉承“秉笔直书”的撰史传统,在史册中如实记下“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把太史杀了。可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仍这样写,崔杼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写在史册中。
②在晋董狐笔。董狐,春秋晋国太史官。据《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被赵穿杀死,晋大夫赵盾没有处置赵穿,太史董狐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称赞。董狐“书法不隐”,被孔子誉为“古之良史”,这样写是“良史”笔法。
以上两位史官仗气直书、不避强御、无所阿容的直书精神,不仅彰显了史官正气,还为奠定中华民族求实直书、书法不隐的史家传统做出了很大贡献。
③在秦张良椎。《史记·留侯传》载,张良祖上五代人都做韩国的丞相,韩国被秦始皇灭掉后,他一心要替韩国报仇,找到一个大力士,持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在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县南)伏击出巡的秦始皇,未击中。后来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封留侯。此时的张良,心不忘祖国,冒死拼命也在所不惜。
④在汉苏武节。这里说的就是广为传颂的“苏武牧羊”。《汉书·李广苏建传》载,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匈奴人要他投降,他坚决拒绝,被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边牧羊。对祖国忠贞不二的苏武,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面对流放大漠不惧苦难,始终紧握大汉符节,牧羊十九年,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忠于祖国的佳话。
以上两位大臣堪为爱国典范:一个是国被灭,恨不忘,仇必报;一个是身为使节,初心不忘,使命必达,不为利诱,不惧淫威,只要忠贞之心牢固,虽远且久,精忠报国之心日月可鉴。
⑤为严将军头。这里的严将军指的是三国时益州牧刘璋手下的大将。《三国志·蜀志·张飞传》载,严颜镇守巴郡,被张飞捉住,要他投降,他回答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张飞见其威武不屈,竟把他释放了。严颜的忠贞感动了对手张飞,还拯救了自己。——也算是一段忠贞爱国佳话。
⑥为嵇侍中血。嵇侍中,嵇康之子嵇绍,晋惠帝时做侍中(官名)。《晋书·嵇绍传》载,晋惠帝永兴元年(304),皇室内乱,惠帝的侍卫都被打垮了,嵇绍用自己的身体遮住惠帝,被杀死,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战争结束后,有人要洗去惠帝衣服上的血,惠帝说:“此嵇侍中血,勿去!”这何止是血啊,这分明就是忠臣嵇绍的忠君之心、报国形象。
同样是两位大臣,同样是爱国之臣,只是与张良、苏武比,严颜、嵇绍更侧重于忠君。诗人有意区分来写,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但必须看到的是,在封建帝王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忠君基本是可以等同于爱国的。可见,严、嵇二人同样是爱国的楷模。
⑦为张睢阳齿。张睢阳,本名张巡,唐朝将领,因其固守睢阳而得名。《旧唐书·张巡传》载,安禄山叛乱,张巡固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每次上阵督战,大声呼喊,牙齿都咬碎了。城破被俘,拒不投降,敌将问他:“闻君每战,皆目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张巡回答说:“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敌将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⑧为颜常山舌。颜常山,本名杲卿,唐玄宗时任常山太守。《新唐书·颜杲卿传》载,安禄山叛乱时,他起兵讨伐,后城破被俘,当面大骂安禄山,被钩断舌头,仍不屈,被杀死。
这两位大臣心中只有朝廷和祖国,面对劫难,临危不惧,生死置之度外,只要有一口气,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与敌人都到底,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演绎了“头可断,血可流,祖国安危不可丢”的动人故事。
⑨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管宁系东汉末年北海朱虚人,春秋时代齐国名相管仲后人。《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载,“常着皂帽,布襦褲”。管宁有高节,是在野的名士,避乱居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一再拒绝朝廷的征召,他常戴着白色的皂帽(皂帽,一种帽子的样式),安贫讲学,名闻于世。后常以“辽东帽”指清高的节操。管宁严格奉守清廉的节操,凛如冰雪。
管宁,一代名士,有才用在刀刃处,宁守清贫留清名,决不与昏庸腐败之流同流合污,这是一代忠于自身信仰、坚守高风亮节的典范,同样是值得褒奖的正气之士。
⑩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此典出自闻名于世的《出师表》。蜀国军师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上表给蜀汉后主刘禅,表明白己为统一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表文中的名言“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彰显了诸葛亮为国效劳、慷慨赴命的爱国情怀。诸葛亮的壮烈尽忠精神连鬼神也被感动得流泪,也被世人广为传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爱国人士。
⑪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这里借用的东晋爱国志士祖逖率兵北伐的典故。祖逖,怀抱报国之志,对每况愈下的政局十分关切。半夜里听见鸡鸣,即起身至户外,拔剑起舞,留下了"闻鸡起舞"的佳话。建兴元年(313),祖逖带领旧部数百人毅然渡江北伐时,敲着船桨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这就是祖逖“中流击楫”的美谈。后人便用比喻立志奋发图强。后来终于收复黄河以南失地。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胡羯”,指五胡(过去史书上曾称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五胡)。后面一句是形容祖逖的豪壮气概。
无论诸葛亮,抑或祖逖,既注重自身修养修为,可谓德高望重,学富五车,又主动作为,报国不止。他们都是自幼便立下报国之志,一旦走上报国之路,便不顾个人安危,奋然前行,绝不退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应该说,这类正气之人带有更强的主动性、自觉性,其正义正气更值得推崇、效仿。
⑫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朱泚,本是唐朝中期将领蓟州刺史朱怀珪之子,官拜司空、节度使、太尉,封遂宁郡王。官不可谓不大,位不可谓不高,可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朱泚谋反,召段秀实议事,段秀实不肯同流合污,以笏板猛击朱泚的头,大骂:“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岂从汝反耶?”泾原兵变后,朱泚被哗变的士兵拥立为帝,建立伪朝,还率军围攻奉天,意图杀死唐德宗,兵败后仓皇逃亡,途中被部将所杀,时年43岁。身为朝廷重臣,正气不足,邪气翻天,终致身败名裂。可耻可悲!
人在做,天在看,混蛋从来没有好下场。身为朝廷重臣,朱泚只管将一己之私欲凌驾于国家之上、人民之上,人民终将拉其下马,踩于脚下,遗臭万年。自古以来,国家至上人民至上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但凡不懂这一点不珍惜这一点,注定没有好下场。
读罢这12个典故16句诗,我不禁为这些仁人志士的正义正气正大所感动,更被激励。顿觉浩然之气荡满心间,顿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之感。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不要有太多私欲,努力学会做个充满正气的好人。
著名学者曾仕强说过:“你一定要知道未来很多事,躲是躲不掉的,怕是怕不完的,你只有一股正气来保护自己。”我想,这是做人的基本理解,也是基本格局,从此开始,向真人、成人、贤人、伟人、圣人出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