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秀作文5篇!2024届高三开学考试作文来了(参考立意+优秀范文)

作者:不详  时间:2023/9/23 15:50:4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59

  精选优秀作文5篇!2024届高三开学考试作文来了(参考立意+优秀范文)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师 2023-09-21 00:01 发表于江苏
  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为防收不到文章,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统编版高中语文教师”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01
  2023秋·安徽·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引起了关注和热评。在毕业典礼上,王树国校长谈到了人生的三点感悟——情怀、毅力和创新,更是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王校长的三点感悟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情怀为先,毅力支撑,创新发力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获得不小的关注。在毕业典礼上,王树国校长谈到了人生的三点感悟:情怀、毅力和创新。王校长的讲话让我不禁思索:在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大环境下,人究竟该怎样生存与奋斗?
  首先针对情怀,王校长告诫学生心中要有家国情怀。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既要让自己的小家充满温馨,同时也要致力于促进社会和谐,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对此,我们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明白我们为什么活着,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强盛而不断努力奋斗。林则徐高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文天祥也曾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白自己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张桂梅老师被二十多种疾病缠身,却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多少差点辍学的山区女孩儿,把她们教育成国家需要的人才……这既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做人的目标。如果每个人都有为社会做贡献的大家情怀,我们的国家怎么能不强大呢?
  而坚韧的毅力,更是一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做什么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要持之以恒。正如王校长所说,人生的路途中,美丽的风景只是良好的祝愿,更多的困难挫折是要面对的,要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直到成功。唐玄奘西行,历经千辛万苦,方才取得真经;屠呦呦经历了数百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了造福人类的青蒿素;法布尔研究昆虫,花费十八年在大自然中观察与思考,才写出了《昆虫记》这部科学与文学并重的巨著。他们都是因为在各自的领域里经历了长久的坚持和努力,才一举成名的。所以说,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哪会有出色的成果?
  第三点,王校长讲当今时代社会重构、知识重构,学生要把握机遇,勇立潮头,敢于创新。我想,不仅是大学生们要有这种创新意识,每个人都要以创新进取为务。现在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创新,小到生活中的购物平台,大到无数震惊中外的科技成果,比如中国人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六号”的航天历程,不都是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创新的结果吗?因此,创新不分大小,每个人也都应该要不断尝试创新。
  情怀、毅力、创新,既是王校长对学生的毕业期许,也是我们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应深思的问题、都应具备的品格。心中有家国,向前不放弃,敢为天下先,我辈必定会越来越优秀,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生活的强者!
  【详解】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事实阐述,王树国校长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引起关注和讨论。第二句话是王校长的发言重点:关于人生的三点感悟——情怀、毅力和创新。我们重点看第二句话。“情怀、毅力和创新”是做好一件事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三者间又有其逻辑关联。情怀是精神内驱,是价值引领。奋斗的人生首先要有高尚的情怀,但情怀是抽象的,若想“落地”,还需要坚定的毅力给以支撑。毅力既来自对情怀的认同,也依赖理性的托举。如果说“情怀”“毅力”更多强调的是精神力量,属于价值观层面,那么“创新”就是方法论。有了强大的精神内驱力,却没有正确的方法论,只埋头苦干却不懂创新,仍然难以成就辉煌的人生。
  写作本题最佳的角度是,以某一个关键词为主,以另外两个关键词为辅,但三个关键词必须形成合力,相辅相成。对于这三个关键词,可以将其与现实结合,说明我辈青年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比如,对于“情怀”,可以结合当下引出“家国情怀”这一论述话题,可以列举过往先贤的事迹,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的感人力量,同时展现我们的思考——今日之青年,应当拥有怎样的家国情怀。然后,可指出家国情怀往往需要拥有高度的奉献精神,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必须要有坚定的毅力。而对于“创新”,则可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特征,说明今日国家之命脉,就在于创新能力的提升。而我辈青年的家国情怀,更应着重放在创新能力的锤炼上。
  【参考立意】
  1.情怀在心中,敢为天下先。
  2.青年不怠,国家不衰。
  3.胸怀家国,方可行远。
  02
  2023秋·江苏泰州·高三泰州中学校考开学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容易知足,幸福感就随之增强。
  也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格局就会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随之下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何须窥得失,且望天涯路
  何为幸福感?“所得”除以“所欲”耳。窃以为这一公式恰好与材料中的两个“视野”逐一对应。“所欲”对应的是前一个“视野”,它更关注自身欲望,欲望越小,便更易知足;“所得”对应的是后一个“视野”,它更关注人生追求,追求越高,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人们通过追求取得的收获越多,同时欲望越少,便更容易拥有幸福。因此,请容我一言:何须窥得失,且望天涯路。
  减少欲望,莫窥得失,方能知足常乐,拥抱幸福。弘一法师说:“贪欲之人,无有厌足。”欲望似毒,一旦入骨,便易不断膨胀,吞噬万物。只有将视野所及的个人得失看得淡一些、少一些,懂得知足,才能常怀幸福。正如魏晋名士嵇康,当挚友山涛欲邀其入仕时,对功名不持贪欲的他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只愿随性山林,饮酒啸傲。与之相对,初唐诗匠宋之问则因欲望过多而汲汲名利,不断钻营,最终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当“目送归鸿”千年传唱,当“近乡情更怯”只遗绝响,我知道,只有注目一己得失的视野小了,幸福才会排闼而来。
  追求高远,望天涯路,方能拓宽格局,拥抱幸福。目光停驻之处,定是心之所向,只有在西风碧树中独上高楼,将视野落向值得追求的天涯尽处,我们的人生才能格局宽阔,展现价值。要像南仁东一般,将视野拓向宇宙真知,才能廿二春秋栉风沐雨,令窝凼洼谷醒天眼;要像黄大发一般,将视野拓向黎民苍生,才能卅六寒暑筚路蓝缕,换绝壁危崖通涓流;要像林俊德一般,将视野拓向家国民族,才能五十星霜深藏功名,教瀚海黄沙腾核云。我相信,当我们将视野投向真理、人民、国家之时,我们的人生之河便会越来越波澜壮阔,奔流澎湃。
  揆诸现实,对于我们当代青年人来说,更应将减少欲望与追求高远二者兼顾。一方面,不当北大钱理群教授口中的只将视野落向私利、“何厌之有”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要降低私欲,知足常乐。另一方面,要在确立人生追求之时让视野扩展到对社会、时代有益的天地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幸福,毕竟,追求是追求者的通行证,贪婪是贪婪者的墓志铭。
  庄子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一生的时光仅是造物主的短暂恩赐,那在这忽如远行客的飘忽岁月中,又何必让视野中只有欲望、没有追求呢?而我,则愿意在自己的平凡的生命之途中,知足知止,不胀私欲;追求理想,不仄格局,最终让人生之旅山长水阔,幸福花繁。
  既有天涯堪瞩眄,何须得失入眸光。
  【详解】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把两种说法组织成相同的句式,“视野”和“幸福感”是两个说法共有的关键词。所以本材料要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人的视野与幸福感的关系。
  “视野”,原指眼睛所能看见的范围,比喻观察和认识的领域。注意,“能看见”和“观察”不代表获得,甚至有别于看清或了解。所以,视野更多是一种发现的可能性,与实际的所得之间有巨大的差距。正是这个空间,提供了我们施展逻辑的余地。
  再来说“幸福感”。本来,“幸福”就没有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再加一个定位于心理感受的“感”字,更强调了其主观特性。所以,写作本题时首先需要明确的可能是对“幸福”的定义和对“幸福感”形成原理的认识。推敲材料中的两个说法,可以发现其分歧的本质就是对“幸福”的理解。
  分析两个说法的不同之处,以理解观点分歧。两个说法不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也给出了各自的论证思路。说法一是用“知足”来作为“视野小”和“幸福感强”的逻辑连接。说法二是推导了“视野小——格局小——人生路窄——幸福感弱”的逻辑链条。“格局”虽然仍是一个内化概念,但已具备了物化实体性,“人生路”则纯属实践层面的概念。所以,两个说法的本质分歧,在于对“幸福”的认识。前者把“幸福感”理解为内在心理感受,后者把“幸福感”理解为外在物质占有。前者重视当下的情感状态,后者重视未来的发展空间。前者认为“幸福感”可由主观调试,后者认为“幸福感”必受客观约束。
  对此,写作时,可以任选其一展开论述。比如,除了上述两种观点各自的优点之外,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疑问:视野大了,更加懂得万事万物局限的必然存在,会不会更容易知足呢?视野大了,选择多了,路越走越多,会不会反而迷茫而无从行动了呢?从而引发我们对人生的别样思考。或者说明一个视野广阔的人,他或许游历了祖国大好河流山川,走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色,也因此知道了许多事,徒增许多忧愁,但他们或许并未留意那身边的幸福感。若让他们不再留心天下,短暂地休憩身心,将视野放小,可以看到眼前之物、眼前之景,或许反而会感受到从前体会不到的幸福。当然,也可由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出发,引发我们应如何看待世界的思路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看待一件事或一个人,往往会有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认识,从而修正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在感受和认识上的偏差,这对调整自己的心态,对自己处世观的把握,对自己人生轨迹的选择大有益处。
  【参考立意】
  1.开阔视野,成就人生。
  2.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事业。
  3.小视野亦有平凡的幸福。
  03
  2023秋·全国·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曾说过:“早成者未必有成,晚成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2023年6月29日,我国两架搭载国产涡扇-15发动机的歼-20首飞当天,航空工业官方微博账号就引用了上面的话。歼-20的发动机从2011年的俄制发动机到2023年国产发动机,走过了12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成事不关早与晚,笃行不怠稳致远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这是出自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名句。成事不在早晚,只要持之以恒。不要自矜于“早成”,也不能自弃于晚不达。早成而不继续努力,蹉跎岁月,最终“未必有成”,而年岁虽晚却仍锲而不舍,钻研进取,也“未必不达”。正所谓:成事不关早与晚,笃行不怠稳致远。当代青年应有矢志不渝的勇毅与定力,在追逐中国梦的征途上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熬得住万丈孤独,藏得住星辰大海。”耐得住寂寞,才能迎得来繁华。
  “古来圣贤皆寂寞”。耐得住寒冬,才等得到花开;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自朝歌受挫之后,姜子牙便隐退渭水之畔,直至八十岁受聘于文王出山。在这段时间里,世人眼中的姜子牙垂垂老矣,就是一介无名老翁,且看起来不太聪明,要不,他怎会用直钩钓鱼呢?可是,在这期间,寂寞的姜子牙可没闲着,而是不停给自己“充电”,这才有了出山之后的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姜子牙告诉我们:耐得住寂寞,才能迎得来繁华。
“许我人间三百年,更兼风雪路八千。”努力到不遗余力,成功只是早晚问题。
  真正厉害的人,都明白厚积薄发的道理,从来很努力,丝毫不着急。东晋时,王献之一出生就活在父亲王羲之的“书圣”光环下,长大后难免急于在书坛打出自己的名声。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经很出色,但比起父亲来,还是远远不够。但心急的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诲后,不再急于求名,而是一心钻研书法,最终被世人誉为书坛“亚圣”,留名千古。没有人能成为你永远的避风港,不遗余力,持续努力,才是自己人生路上的导航灯。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定力筑就成功。
  有人说,人生最幸运,不过是大器晚成。但大器晚成的前提,是一个人持之以恒地刻苦努力,是对遗憾的释怀,以及对梦想的坚守。“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曾多次入选备份乘组,却又多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即使这样,邓清明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飞天梦想,反而25年如一日地努力着。如今终于圆梦九天的邓清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证明:年龄,从来都不是限制梦想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的定力,决定他最终能走多远。定力不灭,心中的灯就会永远照亮前方黑暗的路。
  成事不关早与晚,笃行不怠稳致远。生活也是这样,或许我们天资愚笨,但一定要笨鸟先飞,用勤奋来弥补我们的不足。年不必少,有梦则赢;“大器晚成”者,亦屡见不鲜。所以,人有小聪明,可喜可贺但不足为恃,千万别忘了勤奋和坚持;人迟钝笨拙也不可怕,更不必气馁,只要肯用功,不怕吃苦,坚忍不拔,照样也能踏上成功的坦途。
  【详解】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第一段材料引用冯梦龙《警世通言》的两句话。前两句话的意思是:早成熟的人不一定有成就,晚通达的人不一定不显达。这里体现了对于成名早晚的思辨性分析。后两句意思是不可因年纪小而懈怠轻慢,不可因为年纪大而自暴自弃。这里则体现了我们对此应有的态度与应对方式。早熟的人可能会在早期阶段表现出色,但他们的成功并不一定可持续或者能够持续到成年期;晚熟的人可能在早期阶段表现平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成功。这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地根据一个人的早期表现来下定论,也不要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过于武断。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节奏和路径,而这些路径不应该被简单地标签化或者过早地定义。
  第二段材料写的是我国国产战斗机歼-20从2011年搭载俄制发动机到2023年搭载国产发动机,经过了12年,最终完成自主开发研制的事例。这段材料拓展了写作空间,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力量。
  写作要求是写出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启迪学生应结合自身与社会,谈成功的启示。对此,首先应对材料中成功早晚的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论早晚,只要成功,都值得肯定。此后,则需针对成功的因素进一步展开分析,说明一个人真正衰老的标志,从来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丧失了对自我的要求。这世上最好的保养品,是你的自律和不将就。最后,则可结合自身与国家因素展开分析,表明态度:无论个人或国家,都不应妄自菲薄,而是要认清方向,矢志不渝,直至成功。
  【参考立意】
  1.成事不在早晚,贵在持之以恒。
  2.早成而不努力,最终“未必有成”。
  3.无论年龄大小,都要保持正确心态,才可以成就事业。
  4.每个人或者集体都有自己的节奏,要认清自己,保持定力,才能成功。
  04
  2023秋·黑龙江哈尔滨·高三哈尔滨三中校考开学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夏季运动会上,央视的解说词引发热议。“雏凤清于老凤声”是对青年跳水运动员张家齐和陈芋汐的赞美,“少年负壮志,奋烈自有时”是对青年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的肯定。网友评论“还是要多读古诗,读古诗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获得了最多点赞。
  在“科技为王”、追求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许多古诗词的“渗透”。对于成长中的青年人,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请结合学习与生活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挟“诗书”以遨游,抱“辞赋”以长终
  古诗文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窗口,也是我泱泱两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更是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写照,就如赞美青年跳水运动员张家齐和陈芋汐的“雏凤清于老凤声”,肯定青年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的“少年负壮志,奋烈自有时”。
  从“雨雪霏霏”开始,“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自然喟叹、“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人生豁达、“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绵绵情思……我们吟诵着一篇篇传世佳作,也在诗词中尽览文化的魅力。我们学习的一篇篇古诗文,并不枯燥乏味,反倒在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心灵补课,让我们如沐春风,在古诗文的海洋里畅游,我们的灵魂不断涤荡升华,让我们愈加不畏风雨、无惧挑战。
  现代化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激荡。唯有沉浸在古诗文的“黄金屋”中,才能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之颜如玉般光亮润泽。沈从文先生说:“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也必将被历史忘记。”请诸位试想,若我们任由古诗文残留在历史的尘埃里,任由她冷落在岁月的风霜中,若连中华儿女都不再愿意亲近古诗文,不再愿意深情地抚摸她字里行间的文化脉络,不再愿意虔诚地延续她优秀的民族基因,谁能坚信“佛狸祠下”的悲剧不会再重演,谁能相信“戍卒叫,函谷举”的场景不会再出现?谁又能肯定“后人复哀后人”的时代不会重来?优秀古诗文中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依旧历久弥新,依旧对各位同学的人格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三年里,我们学习了不少古诗文,且不说课外涉猎的诗词歌赋,仅这一本本教材中古诗文的熏陶已让我成长不少。登上岳阳楼,我体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泛舟赤壁,我纵享“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超然;登临滕王阁,我也不再对眼前的美景无语凝噎,而是自然地感叹“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然,看到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今天,我也能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来表达期望。
  加大古诗词的学习比重,确实有其必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希望同学们能挟“诗书”以遨游,抱“辞赋”以长终,投入到古诗文的怀抱中去。
  【详解】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借助2022年夏季运动会上央视运用古诗词赞美评价在赛场上表现精彩的青年运动员张家齐、陈芋汐、孙颖莎等人的事件,引出网友对于多读古诗的讨论,进一步涉及古诗词的现状、人们对古诗词的看法,并提出问题,“对于成长中的青年人,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调味品?”
  这个问题指向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必需品”意味着不可或缺,“调味品”则可有可无。毫无疑问,古诗词在当今社会中依然不可缺少。现代社会中的人忙于追名逐利,拼命奔波,忘记了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忘记了等一等灵魂的脚步。古诗文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窗口,更是我泱泱两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现代化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激荡。唯有沉浸在古诗文的“黄金屋”中,才能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之颜如玉般光亮润泽。从这个角度,发言提纲可概括为:在平凡生活中感知诗意之美;继承传统文化,高举复兴大旗。
  写作时,首段可以从古诗文对我们的影响写起,然后结合古诗文现如今的阅读状况,分析其深挖它对同学们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然后引用古诗文,分析其自身的文化魅力,最后指出古诗词的学习比重加大的必要性,号召同学们挟“诗书”以遨游,抱“辞赋”以长终,投入到古诗文的怀抱中去。
  【参考立意】
  1.腹有诗书气自华。
  2.阅读古诗词,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
  05
  2023秋·江西·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要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和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 ——习近平
  材料二:
  8月1日,河北隆尧县霸王营村村干部在接到泄洪通知后,将大部分村民转移,留下了一支由四五十人组成的抗洪抢险队伍。这支队伍几年前就组建起来了,每年都会进行抗洪演练。村干部带领和号召队伍连夜活好一袋袋水泥,搭设脚手架,墩成了一道长长的拦水墙,保住了村庄,保住了村民的财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未雨绸缪见精神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经典的军事用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要做好战前的谋划,并以枕戈待旦的防患意识应对。推而广之,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减少甚至规避麻烦,应怀有责任意识并及时谋划。只有未雨绸缪,方可行稳致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不论是个人的事情,还是社会的事情,从对自我和社会负责的角度看,都应该把事情做好。只有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并以之为目标,才不会出现人浮于事、得过且过的现象;而要把事情做好,“预”的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事前对所做的事情做好预判,把做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充分的预设,并制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样才不至于遇到麻烦时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有备无患,之所以没有担忧、没有祸患,源于事前做的充分准备。洪水肆虐,河北隆尧县霸王营村能够有惊无险地战胜洪峰,得益于他们常怀居安思危之心治理河道,并积极做好各种洪患可能造成灾害的预判。试想,如果村干部不是以保护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责任意识为工作指导,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灾害面前不冲锋陷阵,也就不可能战胜洪涝灾害,就不可能减少洪水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以常人之思审视古人的做法,似乎有点有悖常理。静言思之,其间则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现实生活中,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时,会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要避免各种困难、规避多种风险,我们应该以逆向的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只有做好充分的预判和准备,才能够做到临危不乱、从容应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世界瞩目。能够把一枚枚航天器成功送上浩渺的天际,源于中国航天人以对职业敬畏和国家负责的责任意识精耕细作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并在每一个发射项目实施前做好充分的论证,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应急预案。正是如此,才收获一次次神舟问天的惊喜。
  生活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我的价值,要对自我成长与发展做好规划,并以积极审慎的态度走好每一步。惟其如此,我们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上描画的人生蓝图才不会杂乱无章。
  【详解】
  这是一道引语+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综合分析情境材料可知,它是由两则材料组成。其中,材料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就讲话的内容而言,其强调了我们应该要具备两种优秀品质:一是“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二是“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具体而言,“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是指应时刻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材料二是一则实事报道,霸王营村在洪灾中的表现完全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这支队伍几年前就组建起来了,每年都会进行抗洪演练”说明村干部心中有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完全做到了尽职尽责、未雨绸缪,因此在灾难来临时应对从容、措施得当,保住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显而易见,两则材料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第一则材料是理论性的阐述,第二则材料是以事实对第一则材料进行印证。基于此,由情境材料提供的话题可以切入的角度有:“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与“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二者的实质分别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与“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怎样才能具有“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出“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如果不具备这两种品质会有怎样的后果。
  厘清了材料的关系,再看由材料提出的写作任务:材料明确限定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必须针对材料谈及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角度写作;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即根据材料提出的现象,对“你”有什么样的触动,由此会产生哪些方面的思考。写作时只有把这两点落到实处,才能够把命题意旨体现出来。
  由此,本文写作时,可以首先提出文章的观点——常怀责任意识,时时谋划并积极应对才能减少做事的风险,才能做成事情;接着联系材料从理论层面分析责任意识和积极应对的意义;然后关联现实、摆事实、讲道理,从多个角度阐述责任与防患的重要性;最后,对接现实,从当下的视角分析责任与应对现实生活和自我成长与发展的价值,绾结全文。
  【参考立意】
  1.既要有责任意识,也要有备战姿态。
  2.放不下的责任意识,拿得起的备战姿态。
  3.因为放心不“下”,所以箭在弦“上”。
  4.尽职尽责、未雨绸缪,方能临危不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