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知识梳理
【作者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内容摘要】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10 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美国历史学家哈罗德·伊萨克斯的调查说明,作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主要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仅次于赛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这一种思想武装,使得一批青年,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经典情节】
情节①: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她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回望历史,从中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国家富强,中国人民一路走来.长征不但继承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巨大精神动力。
情节②:
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是要了解中国国内动向的原委的一个重要指南,我以后还要根据他所告诉我的情况,把他个人历史的那个丰富的激动人心的纪录写进本书。但是我在这里想要谈一些主观的印象,还有关于他的令人感到兴趣的少数事实。
情节③:
无论是吃不上饭的放牛娃,还是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柔弱刚强的女战士,都被凝聚到了这支红色队伍里,都被这种精神所感召、所激励.正因如此,湘江血战中的红军将士在成片成片的战友倒下后,又如同潮水般补充上去。正因如此,雪山草地中被饥饿和疲惫逼至生理极限的人们沿着战友的遗体形成的路标顽强前行,最终走出死的沼泽,迎来生的希望。
情节④:
红军的胜利行军,胜利达到甘、陕,而其有生力量依然完整无损,这首先是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由于苏维埃人民的基本干部的伟大的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将来都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它之所以不可战胜,所以一定取得最后胜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决心”。
情节⑤:
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湍急的江河,越过一些最高,最险的山口,通过凶勐的土着居民的地区,跋涉荒无人烟的大草地,经受严寒酷暑、风霜雨雪,遭到全中国白军半数的追击——红军通过了所有这一切天然障碍物,并且打破了粤、湘、桂、黔、滇、康、川、甘、陕地方军队的堵截,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了陕北,扩大了目前在中国的大西北的根据地。
【专题训练】
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作者是美国记者斯诺。
B.《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画面,展示了他们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C.《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了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D.《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的评价。
2.下列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部著作真实记录了斯诺从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B.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C.《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D.《红星照耀中国》写道: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红军进入了陕西西北的富庶的毛儿盖地区,同四方面军和松潘苏区会合。
3.下列关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作品,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画卷,展示了他们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C.《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D.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唯独对长征表达了鄙夷之意,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决策上的失败。
4.名著阅读填空。
①《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 )的不朽作品,又名《 》,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②“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儿的“西北部”,指的是他采访的主要地点(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③他在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5.名著阅读。
(1)根据下面描写内容,写出《红星照耀中国》中相应的人物。
①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②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与《红星照耀中国》中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事件顺序来记录见闻的,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B.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担心记者把自己写进专著、被外国人误以为“鸡巴”而影响红军声誉的红军小鬼是向季邦。
C.《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指的是朱、毛会师井冈山。
D.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3)《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6.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完成题目。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和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根据他在陕北苏区的采访手记而写成的关于“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集。该书最早于1937年10月由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出版前,斯诺曾为这本书的命名而费神。他拟了诸如《在陕北的日子》、《红星在中国》等多个书名。并在聚餐时请他的朋友投票来确定书名。他的朋友一致选定了《 Red Star in China》 (《红星在中国》)。书名就这样定下来了。然而好事多磨,斯诺的出版经纪人海瑞塔赫茨在美国给斯诺的回信中叙述她如何欣赏这部书稿时,将书名误写成《 Red Star Over China》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是一个疏忽,一个失误,然而正是这个疏忽、失误却激发了斯诺的灵感,经纪人的一个小疏忽反而促成了一个闪光书名的诞生。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他将错就错,把他的这本书正式定名为《红星照耀中国》。
斯诺为自己的著作定名时,最后为何选择了《红星照耀中国》,而不是《在陕北的日子》或《红星在中国》?
7.综合性学习
《红星照耀中国》从1937年初版至今,历经时间淘洗,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它的活力从未衰减过,呈现出经典作品的别样光芒。我班准备开展一次阅读经典名著的活动,而《红星照耀中国》是本次读书活动的必读书,请你积极参加。
(1)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______)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2)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准备为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必读书办一期黑板报。请参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板块。
示例:板块一:作者与中国 板块四:我看“红星”谈心得
板块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块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加大宣传力度,请你为本次读书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必须用一种修辞手法):
《红星照耀中国》答案
1.C【解析】C项,这不是西方人了解了中国人的第一本书。应改为“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
2.D【解析】D项,进入了四川西北的富饶的毛儿盖地区。
3.D【解析】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转移”指的就是长征。
4.①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②延安③长征
5.(1)①毛泽东②周恩来 (2)C (3)D
【解析】(2)结合《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的内容,可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红军进行了长征。所以文中的“大迁移”是指红军长征。
(3)本题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理解。由“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得知“大迁移”指的是红军的长征。
6.斯诺对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年轻的领导人的采访,他们个人的经历,正像斯诺所说已不仅仅是他们的历史更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如何成长,为什么能赢得成千上万青年男女的拥护和支持的记录.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解析】关键要解释“红星”和“照耀”这两个词的意义。
7.(1)C (2)符合主题活动即可 (3)要有修辞手法
【解析】(1)从材料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最大的一次”看出这次是长征,A项与“大迁移”无关,B项无法体现《红星照耀中国》等信息,D项与材料中的“武装宣传”不符。
(3)拟写宣传语的应试策略:
一要做到生动,最好采用对偶的句式,或应用其他修辞手法,或日常成语俗语的变式,力争吸引读者。二要有鲜明的主题,突出宣传事物的作用和意义。注意一定要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