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狂刷——文化文学常识

作者:不详  时间:2024/1/5 15:32:0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8

  1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苏洵,北宋著名文学家,著有《嘉佑集》,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录了上自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
  C.《祝福》选自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是其中的第一篇。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呐喊》。
  D.海明威是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文体风格以简约含蓄著称。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老人与海》,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短篇小说《老人与海》”错误,《老人与海》是中篇小说。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1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留恋处、兰舟催发           兰舟:古代对船的美称。
  B.顷之,持一象笏至            笏:古时大臣上朝所执的手板。
  C.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星宿名,指斗宿(南斗)、牛宿。
  D.旦、末、红同上             旦:元杂剧男角色,分为正且、副旦、小旦、老旦等。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旦:元杂剧男角色”错误,“旦”应该指的是元杂剧女角色。故答案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
  1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巴黎圣母院》是其浪漫主义杰作。
  B.“长跪”,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例如《孔雀东南飞》冲“府吏长跪告”;“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这种姿势表示轻慢傲视对方。
  C.古人把四季中的每个季节的月份,分别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据此判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中的“九月”,可称为“季秋”。
  D.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认为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的“象形”字如:井,本、从。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其中的‘象形’字如:井,本、从”错误,“井”是象形,而“本”为“指事”,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是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从”为“会意”,“会意字”是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如“从”是二人相从形,两人在路上相随而行。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在课内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识记,重点关注作家、朝代、国籍、字号、代表作品、风格流派等,尤其要关注文章下面的注释。
  1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语出《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季鹰指晋朝吴地人张翰。《世说新语》记载,他在洛阳做官,西风起即想起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B.“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语出《师说》。其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初七下九,语出《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所著。《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其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错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指《易》《诗》《书》《礼》《乐》《论语》六种经书
  B.是岁,元和四年也          元和:年号名称,这里用年号纪年
  C.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太史:官职名称,至明清两朝,又称翰林为太史
  D.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东:黄河以东;河,专指黄河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论语》不属于“六艺”。“六艺”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指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B.句读之不知             句读:泛指文字的诵读
  C.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D.朝菌不知晦朔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选项“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应指“晦”,不是“朔”。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1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唐代最低品级的文官服为青色
  B.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路:宋代行政区划名
  C.朝菌不知晦朔                晦朔:分别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无尽藏: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晦朔:分别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错误,,应该是“晦朔:分别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和第一天”。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8.下列文学常识的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盛唐——《登高》
  B.白居易——盛唐——《琵琶行》
  C.李商隐——晚唐——《锦瑟》
  D.辛弃疾——宋朝——《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应为杜甫;B项,应为中唐;D项,应为“苏轼”。
  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多表现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士人的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B.哈姆莱特得知他的父亲被谋杀的真相,悲愤难抑,在发出“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后,明确表示不再对人类发生兴趣。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彻底绝望。
  C.“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月圆之夜,湘云、黛玉相约联诗。二人越联越妙,渐入佳境,湘云出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了“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正是湘云、黛玉各自悲剧人生的写照与象征。
  D.《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这说明了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选B项。B项中,“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彻底绝望”表述错误。《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哈姆雷特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因此B项错误。
  【点评】理解名著的内容要先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本句话体现了的核心思想是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莱特》剧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尤其哈姆莱特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王权之间的严酷斗争。所以选项中的表述错误。
  2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昭明文选》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陌上桑》并称为“乐府双璧”。
  C.陶渊明为田园诗人之祖,经历晋宋易代,自号“五柳先生”,私谥为“靖节”。
  D.王羲之,字逸少,他酒后挥毫而就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答案】B
  【解析】【分析】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壁”的是《木兰辞》。
  【点评】文学常识面广量大,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多积累。积累可以采用分门别类记忆法,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以考点为分类标准,如:(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价,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等。(4)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乙己》等都塑造了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及文等。(7)字号称呼,如柳河东、杜拾遗、太史公等。
  2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尹:官名,多以亲贵任之,掌管军事。
  B.山东:地名,今山东省,古泛指六国之地。
  C.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D.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答案】B
  【解析】【分析】B.“古泛指六国之地”说法错误,应该是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2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降职。
  B.七月既望  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C.风乎舞雩  雩:求雨的祭祀仪式。
  D.西取由余于戎. 戎: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
  【答案】B
  【解析】【分析】
  B.应为“农历每月十六日”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的文学常识积累掌握能力。考查内容一般包括官职、天文、历法、乐律、地理、科举、姓名、宗法等,常考官职以及科举。要多注意平时的积累,另外联系上下文。
  2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嘉草草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谥号。.
  B.戊申晦,五鼓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假此科敛丁口  丁:成年男子。
  D.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答案】A
  【解析】【分析】A.“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而不是“谥号”;
  故答案为:A。
  【点评】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25.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答案】A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与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的能力。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故答案为:A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与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的能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的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2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拿来主义    《且介亭杂文》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B.石钟山记    《苏轼文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屈原列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大学之道    《学记•大学》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答案】D
  【解析】【分析】D.《大学之道》选自《礼记•大学》。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27.下列有关文言文常出现的文常,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桂,折:摘取;桂:桂树的枝条。因桂树叶碧绿油润,我国古代把夺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恰逢桂花开的时候,故借喻高中状元。
  B.公主是古代帝王之女的称谓,始于战国。汉朝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后代沿此制。
  C.潜邸,指皇帝即位前所居的府第;也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和“东宫”的含义是等同的。
  D.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元服)区别很严格。贵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帻。
  【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C潜邸,和“东宫”的含义不等同。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2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词,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题。
  B.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C.雪莱,法国现实主义民主诗人、作家,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D.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29.下列有关文言文常出现的文常,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战国时代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主要职责是随时准备给皇帝讲经论典或作辞赋,或草拟诏令,或应和文章。
  B.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C.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D.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特指考中进士,也说登第。如“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大登科是指登上科举考试之榜。小登科是指结婚娶媳妇。
  【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A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3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游:犹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B.《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C.室内的四面座位,以北向为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东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上,从座位安排上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和项羽的自高自大。
  D.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C以东向为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