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解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05/6/22 20:56:2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198
 2005年江苏语文高考卷相较于去年,是稳中求变,体现着平稳过渡的趋势,以期逐渐形成江苏地方高考卷的独特模式。主要板块与去年大体一致:
    一卷中的现代文阅读仍然选用科技说明文(关于“动物细胞”的);文言文仍然选用传记材料(考的是《新唐书·阳城传》);二卷社科文阅读还是选用的散文(考的是周国平的《波兹曼的诅咒》);默写题仍是三选一,二句课内,一句课外(实际上是出自文下注释中的,去年也是);二卷的最后三道语用题,和去年一样,依次为“压缩”、“转述”、“仿句”。
    但纵观整张试卷,变化和调整也不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分值由去年的“42+108”变为“36+114”,客观题继续减少,这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二是整卷题量继续减少,由去年的25题减少至23题,这让考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加以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减少的两个题目是原来考查的客观题目中的词义辨析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三是由题量减少带来分值的变化。文言文翻译由去年的8分增至9分,诗歌鉴赏由6分增至8分(题量由两问增至三问),社科文阅读(主观题)由18分增至20分,仿句题由4分增至5分。四是使用专用答题纸,由计算机辅助评卷,在网络环境下实行一卷双评甚至多评,这更加有利于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
    今年的考卷,更加体现能力立意的原则。比如诗歌鉴赏题,考的是“大历十才子”中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一个问题是“‘微风’贯穿全诗,请加以说明”。考生就必须具有贯通全诗的能力,方能答出“因风而思故人,再借风以寄思情”这一答案。这道考题难度适中,读不懂就写不出,的确能够考查学生诗歌的读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比如错别字的考查,是要求考生选出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不再考查单纯记忆,而更倾向于语用能力的考查。再比如转述题,要求考生将作家柯灵关于微型小说创作的一个比喻———“关节处一着即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刹,令人低回不尽”———用通俗的话语加以解说。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转述题。实际上它考查了学生微型小说的创作“悬念设置”和“欧·亨利笔法”两个技巧。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小说鉴赏和创作能力。对于那些只重视模拟考试而忽视课文教学的学校,这无疑敲响了一个警钟。又比如作文题,要求考生把传统创作中“凤头”“猪肚”“豹尾”的道理延伸到生活、学习、事业、人生中加以思考,写一篇文章。这道作文题虽容易上手,可又非常容易泛泛而谈、矫情做作,但如果考生有写好纯正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能力,写一件具体的事情,就“凤头”“猪肚”“豹尾”一点或两点加以议论,探讨人生如文的内容,就不容易空泛或矫情。我们可以预计,该作文题能轻松界定同学作文品位的高低,将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较于去年的作文题,有了长足的进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觉得,2006年高三语文备考,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关注考卷的变化趋势。比如,客观题的减少,主观表达题的增加,这可能就是江苏语文考卷的命题趋势,考生应加大主观表达题的训练。二是要努力适应新的考试要求。电脑辅助阅卷后,考生只能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这就带来了书写的工整清晰、答题区域的严格对应、答题篇幅的慎重考虑等新问题,考生原来的那些书写马虎、乱涂乱改、东拉西扯等不好的答题习惯就不得不改了。所以,平常的综合考试,校方或教研组最好能使用答题纸,以便及时纠正同学的不良习惯,提高高考的适应能力。三是应注重课文教学和序列化作文教学,学生的能力不是单纯通过模拟考试、专项训练可以获得的,按部就班地教好6本书,教会学生写好各种文体的文章,学生自然会有足够的语文底气,语文素养和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没有架空的能力,也没有架空的能力训练。(陈远贵)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