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角色转变——一个教师的反思日记

作者:巢湖市六中 丁绪华|  时间:2005/6/22 21:45: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893

    
  在新课程渐行渐近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如箭在弦势在必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艰难漫长的过程,从教师教学观念到教学行为,从教师自身心理适应到学生学习观念演变更新,教师必须是一个勇敢而坚定的实践者、探索者、反思者。在此摘录几篇教学反思再现探索的过程,明确前进的方向。

  2005年3月12日  我是谁?——丁老太爷!

  阿Q,其可悲在于被封建等级制度同化。他心甘情愿地跪在“赵太爷”的脚下,但他在精神和行动上却置更弱小者于膝下,享受由此带来的精神胜利---王胡,小D,小尼姑……我想,一个教师更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当我们睡着的时候,我们喜欢听话的学生,从他们的恭敬与畏惧中暗暗享受着一丝丑陋卑鄙的快感!我们在鲁迅先生穿越时空的呐喊声中有短暂的清醒:思想深处是不是还残存着专制的渣滓?专制从传统文化中来,也从现实环境中来。一个在学生面前说一不准二的教师,思想深处必定深藏着专制余孽。他在权势面前会是什么样子?必定是绵羊,只要他在弱小者面前是野狼。下课,我这番话余音未散,看见一个我班的学生一边被英语老师批评着一边竟笑容满面。我“抢上去”就是两巴掌,骂他整个一个阿Q……我是谁?丁老太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创新的胆识来源于平等的教学交流氛围,教师如果是“赵太爷”,学生就永远只能是“阿Q”!体罚是对学生极端不尊重,但真正的尊重则是人格的平等,思想的平等。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和“记”,即使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师布置、教师捧着标准答案在前面等着评价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悲哀的发现学生眼神竟然有那么多的依赖和顺从,学生的思维竟然如此的成人化,作文中学说大人话老气横秋,课堂上回答问题首先思考的是老师要我们怎么回答。我们做“太爷”的时间真的是太长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任重而道远,将其置于传统文化背景下去思考也许更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2005年4月20日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眉飞色舞演讲一节课让学生傻傻的听是教学的耻辱,与学生共同实现自我,是师生平等的表现;让学生在创造中享受成功在思考中享受快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于是开始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此我开始承受着失败的痛苦:学生在问题前低头不语,课堂一下变得了无生气,教师在令人窒息的宁静中忍受煎熬,在漫长的等待中变得心浮气躁。
  为什么痛苦?首先,改革必然带来痛苦。教师已经习惯了从“精彩演讲”中获取成就感,课堂早就变成了教师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教师是唯一的舞蹈者。现在要求教师与学生共享舞台,让学生展现才华,教师一时还不能适应主角地位的丧失。学生曾经只是你忠实的观众,你享受学生兴奋佩服的眼光,而今你退而居于观众的位置,所以郁郁寡欢。其次,教师惟我独尊的顽固心态难以改变。教师在课堂仍占据着权威者的位置,表现在教学语言甚至神态中的无所不知,表现在对学生评价中的话语霸权,仍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作为学生见解的唯一评价标准,缺少相机引导的意识与方法,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了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最大阻力,痛苦却不知道痛苦来源于自身。
  如何在痛苦中成长?转变角色。教师在痛苦中尝试改变传统的角色意识,寻找新的角色定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是形式上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也不仅仅是善于提问引导,更要从人格意义上真真正正地尊重学生,这就要教师彻彻底底地改变自己,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课堂上就做学生的朋友而不是等到课下,当学生忘了你是老师的时候,他才会畅所欲言,说出心底最真实的感受;当学生心中没有权威的时候,他才会勇于创新,读出作品最个性化的见解。

  2005年5月10日  老师,你说爱情是什么?

  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中的角色就是问题的设计者,在课堂的角色就是问题的讨论者。教师在这段时间认为一堂课的成功就是课堂上学生踊跃积极的回答问题,开展讨论,甚至发表个性化见解。教师不仅努力改变自己的角色意识,更致力于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让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于是,上《离骚》我倡导学生将屈原当成身边的朋友亲人,我和学生一起用心去感受诗人的心,与诗人进行心的对话情的交流,诗人、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学生说屈原最初也想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的痛苦就是明证。大惊失色进而称赞佩服,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习者讨论者,平心静气营造宽松氛围;更要在作品面前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阅读的主体,才能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引导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盛气凌人,教师照本宣科“搬出”一个个盛气凌人的伟大作家,只能把学生教成精神上的侏儒!实现了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地位平等,上《项链》时学生就会从人性的角度理解马蒂尔德的梦想,就会询问老师的梦想是什么;上《西厢记》时学生就会对崔莺莺鄙视功名追求爱情展开讨论,学生问老师:“爱情是什么?你觉得爱情与事业哪个重要?你先有事业还是先有爱情?”下课铃响,学生坐在位子上大声要求老师与他们继续讨论,不准老师离开。
  想着课堂上这一幕幕,心里沾沾自喜,仿佛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成功。可深入反思,这成功是不是师生共同的创造呢?这喜悦是不是来自学生的成长呢?心里怅然若失。教师从高不可攀的讲台上走下来,从惟我独尊的讲解者转化为可亲可近的生活中真实的人,课堂由此与作品表现的真实生活、与同学生活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这肯定是进步。但教师走了一个圆圈又回到起点,换了一种形式继续沉醉于自己逗出的热闹氛围中。在我的课堂,学生的能力培养仍没得到重视,才华仍没得到展示,以前学生听得入迷,现在学生成了相声中的“捧哏”,捧的还是教师。“一个学生眼中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当然是学生的成长,但学生读出的确实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哈里波特”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恐怕不是表面热闹能够完成的。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营造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但不能由此抹杀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我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作品阅读的主人,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人。长期的烦恼苦闷给了我一点点馈赠,心里透进一丝光亮。虽然课堂气氛也有些沉闷,自己主动站起来回答的同学也只是几个人,但我终于感受到了思考的气氛!由刚开始的“演讲”到后来“逼问”,再到启发学生思考,教师一直不能适应课堂的宁静,焦虑烦躁让自己失去冷静的观察,让自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主人位置,将自己的角色完全定位于学生的附属者是错误的!也许只有时间和痛苦才会让我懂得品味蕴涵在平静中的学生珍贵的思考,也许只有实践和反思才能不断促进我找准自己的位置。教师角色转变不仅是行为的转变,也不仅是意识的转变,更是一个教师心灵在课改中的慢慢成长---执着追求、勇于实践、勤于反思,一颗忘我的心想着学生的进步,一双信任的眼鼓励学生追求进步。
  从开始的“惟我独尊”到后来的“惟学生是从”,再到而今的师生共同做主人,向隐藏在心灵深处的人性弱点开战,向残存在生活各处的奴性开战,不仅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任务,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才敢思考,才能创新,才有民族的复兴。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飘雪 于04-27 20:58发表评论: 第1楼
  • 呵呵,丁老师这个是你自己发表的啊,挺不错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