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语文教师培训:用好统编教材|新课标大家谈
作者:佚名 时间:2024/2/24 7:26:4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9
先说说心态。现在哪一行都累,都不容易。我们需要少点抱怨,多一份职业的良心,在各种困难的夹缝中尽可能把本职工作做好。
教师本来就是理想的职业,选择了这一行,总要面对挑战,为了学生,为了理想,也为了未来,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我和大家一样,正在学习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有很多理解不到位,或不理解的地方。也听到很多议论批评。这是正常的。
课标是政策性文件,要贯彻落地,先要有一个学习、讨论、领会的过程,容许有不同的声音。课标的制作过程有很多思想碰撞,并不完善,需要打磨的地方不少,有议论也是正常的,应当经过试验,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去不断完善,逐步推开。
我认为新课标是理想的,向上的,它在探索改革的出路,预示着下一步语文课改的趋向,能够给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学带来理论刺激,带来改进的动力。我相信新课标的贯彻,不会再是运动式的革命,应当是结合实际的稳步的改革。
和此前的语文课标相比,新版课标的理论性增强,新提法很多,学习新课标会碰到一些概念理解上的困难。诸如“核心素养”“素养型课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主题引领”“真实的语用情境”“学习情境”“混合式语文学习”“语文实践活动主线”“课程主题与载体”“过程性评价”等等。
我们阅读时需要穿越概念的“丛林”,弄清楚哪些是核心的概念?其内涵是什么?提出的理由是什么?多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这些概念所蕴含的教学观念或者方法,对于语文教学现状的改善有哪些针对性?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是否有落实的可能?等等。
课标是全国语文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基本要求,至于怎么去实施,达到标准,教无定法,一线老师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但是这一版新课标除了基本标准,还提出很多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课标的实施,去实现课程改革。其功能增加了,内容庞杂,篇幅很大,比2011年版义教语文课标的篇幅多了几乎一倍。
我们怎么学习?
建议先把课标通读一遍,梳理其6个部分组成的思路,各部分的逻辑,找出贯彻全文的主要概念,然后化繁为简,厚的读成薄的,转化为我们能理解、好把握的几条基本的课改措施。之后,就要“对标”,找差距,确定改进教学的路向。但首先要自信,要有改革的愿望和主动性,不要“被改革”。能否调动广大老师改革的愿望与主动性,是课标能否落实的关键。
很多老师可能认为课标太理想化,与自己的教学差距太大了,实施课标的要求,等于完全否定现有的教学,推倒重来。这确实有点吓人。我能理解这样的担忧。
但这种说法对以前的语文教学几乎完全否定,并不符合事实,他们看不到多年来课改已有的进步,以为提出新观念新方法,就意味着颠覆过去,和现有的教学习惯一刀两断。
语文教学有很多可贵的经验。最近十多年的课改,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能完全否定。我也相信,课标所指出的改革,包括教学观念与方法的改变,不会是也不应当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运动式的实施。
我们老师自己心中有数,对于过去和现有的语文教学状况,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要一笔抹杀,改革也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去改。这一点很重要,教育的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比较起来,应当更加重视延续性,更加稳妥,要守正创新。“正”,就是传统语文教学和多年来课改的好的经验,所谓“创新”,贯彻新课标,必须尊重和承袭既有的好的经验,尊重教学实际,在这个基础上去“创新”。
贯彻新课标,实施某些新的课改措施,要体贴一线老师普遍的愿望与苦衷,唤起他们改革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教学的主动权,而不是越改越失去教学的主动权,不是“被课改”。
下面我想围绕新课标的学习,和大家谈谈如何做到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二、新旧课标有衔接,基本“标准”没有变
新课标和前一版课标是衔接的,并非推倒重来,“标准”并没有变。
全国的中小学语文课,都必须达到课标这个“标准”。教学、考试乃至教材编写都必须按照“标准”。而在“标准”这方面,新课标并没有多少变化,基本上是顺着旧版课标的“标准”而来。
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新课标和旧课标是几乎一样的。譬如,一二年级学会认1600个字,会写800字;三四年级会认2500字,会写1600字;初中会认3500字等都没有变。阅读能力标准,三四年级学会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初中默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写作的标准,小学低年级写话,中高年级习作,初中写作等。甚至连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写字的基本字表,常用字表,都没有变。古诗文背诵小学到初中共136篇,其中小学75篇,初中61篇,新版课标只是删去初中1篇,整个135篇,基本不变。
现在我们使用的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是严格按照课标的“标准”来编写的。我们只要按照统编教材体系架构,分学年逐步推进,就能够达到课标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我们学习新课标,不能只是看“新变”的部分,更要看“不变”的标准。课标,一定要注意“标准”。
三、让语文教育的站位更高,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关于“站位”,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高,视野开阔。课标的开头阐述课程性质,就提到“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我们编义务教育语文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时,就意识到要把立德树人和培养“三有”作为指导思想,也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过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很高的标准,又是很实际的要求。这些不是口号,是社会发展提出的严峻的要求,大家也都感到必须要这样做。
一个社会,教育必须有这样高的站位,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如果教育的站位不高,失去理想,整个社会的精神必然坠落低下。
但是立德树人在语文课中不是贴标签,不是穿鞋戴帽,不是过分的教化,而是熏陶化育,四个字叫“润物无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这个意识,语文课就真正能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四、“语文核心素养”纲举目张
再讲讲“语文核心素养”。以前的课标也提过“语文素养”,但没有“核心”两个字。语文素养可能很多,通常我们会想到这是指听、说、读、写能力,或者加上文化文学修养等等,仍然比较模糊。
新课标提出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即是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语文学科的定位这样就清晰了。可以说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是什么,语文要教什么,学什么等等问题的争论,也大致可以终结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整个义教语文课标中纲举目张,引出很多理论生长点。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我想重点说说对“思维能力”的理解。新课标提到语文学习中的联想,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能力,特别提出要重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