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最缺是精神
作者:刘步春| 时间:2004/5/27 22:30: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21
不愿或不会利用现成的材料或根据实事真情去结构文章,而热衷于编织故事,我从侄女的作文倾向里看出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中学生作文精神的严重缺失。
作文是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首先,作文是对生活的记录。有生活才能有文章,“问渠哪是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思考,文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作文是对生活的发言。生活丰富多彩而又五花八门,人们想用健全的理性去评析它,用健康的情感去褒贬它,于是,文章便应运而生了。不关注社会生活,没有对社会生活的评析褒贬,就不会有文章。再次,作文是对生活的指导。文章反映的是的社会生活,但它是饱含作者思想情感的,因此,它对未来的生活就具有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最后,作文的评价是以对生活的评价为前提的。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一般,写出的文章也只能是一般的,只有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是深刻而独到的,文章才可能是精彩的。
从作文和生活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是作文的生命,而这种观察和思考实际上是对人和社会的关注,是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理性追求。它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人文情怀的表现。没有这样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怀,就不可能成为写作的行家里手。很难想象,一个浑浑噩噩的人,一个低级趣味的人,会有写作的冲动,能够写出醒世之作。写作离不开语言,作文需要技巧,没有一定的语言基本功,不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确实写不出精妙的文章:但是,如果你有高尚的人文情怀,你始终关注社会和人生,常有对生活发言的欲望,常有“干预”社会的冲动,你就会经常地到书中寻求知音,你就会学着用纸和笔对社会发言,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你就会逐渐掌握写作所需要的语言和技巧。相反,只知懵懵懂懂地混日子,没有干预生活的激情,既不需要吸收什么,也不需要释放什么,没有出于实战需要的演练,你就休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
写作是思想者的伟业和盛事,它是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催生的爱子,缺乏社会责任,没有人文情怀,写作不仅缺少动力,而且也缺少源泉。强化责任意识,净化人文情怀,狠炼内功,这是一条成功的写作经验,但是,这一点恰恰是当代中学生最为缺乏的。首先,在写作的动因上,他们不是为着履行公民的社会职责去褒扬什么,批评什么,或是呼吁什么,昭示什么,而是为了获奖,为了应试,为了交差。他们没有捍卫真善美的责任感,没有倡导生活的理念,只有任务观念。他们把作文看成是数学题一样的作业,写文章就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下达的任务。有任务就写,不写不行;没有任务,绝不写片言只语,那是无用功。其次,在材料的选择上,他们舍近求远,去实务虚,不是从生活中寻找切合话题的真情实况来阐发自己独到的人生见解,而是靠胡编乱造的故事来印证话题。为了说明自己坚强,多少人让父母在自己的笔下双亡;为了表达爱的主题,舍己救人的故事总是越编越离奇。他们生活在现实之中并不关注现实,无从认识现实材料的人文意义,巧媳妇难为无米之饮,不去编造离奇的故事你让他怎样为文呢?再次,在文风的追求上,他们不想也不会用平凡中显示出来的深刻去征服人心,而是靠形式的新异和语言的花俏来收买读者。翻开高考优秀作文选,寓言、童话、科幻故事、历史新编,还有许多说不出名目的另类作文,比比皆是,这固然是思维活跃表现,但也多少反映了一种游离现实、以新取胜的写作心态,难有力作,只好在形式上翻新。
说到底,作文精神的缺失是由于责任意识的淡薄,人文情怀的萎缩,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影响作文教学问题,而且将影响下一代的人格塑造,影响民族精神的培养,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