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赵友直《立夏》诗赏析

作者:不详  时间:2024/5/22 10:42:1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31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赵友直《立夏》诗赏析
  【原作】
  立夏
  【宋代】 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译文】
  春夏秋冬四时天气相互催促交替,昨天还是春日,不想一夜东南风就催来了夏天的脚步。
  骄阳之下,田间地头,翠绿的麦穗开始微微泛黄;新雨过后,园中树木,诱人的黄梅透出阵阵芳香。
  春天离去,黄莺在枝头啼鸣,似有愁思千缕;花儿凋零,彩蝶在花间驻留,像是幽恨未消。
  睡眼惺忪,独倚南窗,情思倦怠,闲看槐荫,遮满了亭台,心却飞到了天外。
  【注释】
  薰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陇亩:田间地头。
  黄梅:成熟的梅子。
  莺啼:指莺鸣。
  情思:指情意。
  槐荫:槐树遮住日光所成的阴影。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赵友直的一首立夏诗。诗人用生花妙笔勾勒出立夏时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以及对初夏丰收的喜悦。
  首联,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是说,春夏秋冬四时天气互相催促交替,昨日还是春日,不想一夜东南风就催来了夏天的脚步。一个“催”字,一个“带”字,写出了夏天到来的迅捷,春天逝去的倏忽。四季轮回,各有各的好,何必固守一季,不如顺其自然,感受四季之美。首句“四时天气促相催”,化用了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之句,自然而别有新意。“一夜薰风带暑来”,一下子就概括出夏天独有的气息,笔法之精简高妙,令人赞叹不已。
  颔联,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是说,骄阳之下,田间地头,翠绿的麦穗开始微微泛黄;新雨过后,园中树木,诱人的黄梅透出阵阵芳香。
  一个“翠”字,写出了陇亩的大地色;一个“黄”字,写出了园林的丰收色。一个“蒸”字,写出了麦收在望的喜悦;一个“熟”字,又写出了瓜果即将上市的诱人。
  同时,从远近角度来看,写陇亩是远眺,写园林则是近看。无论远近,田地都被夏天的气息笼罩着。
  颈联,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是说,春天离去,黄莺在枝头啼鸣,似有愁思千缕;花儿凋谢,彩蝶在花间驻留,像是幽恨未消。大地一片丰收之景,黄莺和蝴蝶却仍然迷恋春天,感受不到夏日的魅力。
  一个“愁”字,一个“恨”字,表面写黄莺与蝴蝶的情绪,实际上是为了反衬出诗人乐观的胸怀与独特的审美。
  尾联,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是说,睡眼惺忪,独倚南窗,情思倦怠,闲看槐荫,遮满了亭台,心却飞到了天外。
  一个“倦”字,对应“日长”,更让人容易夏困。一个“闲”字,则道出了诗人面对夏天的情思。
  夏天的好处,除了丰收,还有闲情,还应了周邦彦那句夏天名句: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作者】
  赵友直,字益之,号兰洲,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良坡子。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与祖必蒸、父良坡同登进士第,授桐川簿、迁知县事。帝炳祥兴元年(一二七八),父于广州抗元死难,友直冒死舆尸归葬,后隐居眠牛山,自号牛山子,学者称师干先生。事见清乾隆《绍兴府志》卷三一、五五,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七。 赵友直诗,据清道光本《历朝上虞诗集》所录,编为一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