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与人文统一,积累和领悟相成——浅谈高中语文学习
作者:福建省晋江市侨声中学 虞晓玲| 时间:2004/5/28 12:52: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34
"语文"是由"吾"和"言"两部分组成的,意思"我说"。"语"代表语文的交际功能,即工具性。"文"是象形字,"、"象征着人头,"-"象征着人的肩膀,下面的"×"象征着人的身子和两脚。"文"是一个人的象形,暗示了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即人文性。这刚好印证了我们经常讲的"文学即人学,作文即做人"。《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二、为什么要学语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大纲》)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我们平时的谈话、阅读、写作都离不开它。我们很多学科的知识,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传递的,如果你的语文知识稍有欠缺,对知识的理解就会遇到困难,有时"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语文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生活品位,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在大学里面,不同系的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中文的稳重、斯文;数学的做事精细;英语的开放、活泼等等。同时作为一名高中生也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今年的"第十届哈药六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还专门设立了对歌手文化素质的考查。
再说,进入了高中,每个人都有考大学的愿望,那么高考这一关一定要过。高考语文总分是150分,占所考科目总分的五分之一。所以我们必须学好语文,这一点很现实。
三、语文要学什么
谈到语文学什么,有的会说语文学习的内容太多了,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课本和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我想,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初学语文,我们是从字开始学的,然后是词、句,再就是一篇篇的课文。也就是说,字、词、句、篇是我们学习的内容。而中考和高考则考查的是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三大部分,也就是说,语文基础、阅读和写作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上面所说的主要是我们课内要掌握的内容,就能力方面来说,就是要提高我们的听、说、读、写等能力。
当然,语文的学习内容不应局限于课本和课内,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就拿今年的高考来说,科技文阅读上有关"沙尘暴"的内容,就是一个社会热点;作文《心灵的选择》也紧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也是一大社会热点;去年的高考作文《诚信》就更不用说了。
四、语文要怎么学
要弄清怎样学语文,首先要搞清楚语文的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例如,数学所采用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推理,即抽象思维,而语文则主要采用的是想象和联想,即形象思维。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如《荷塘月色》,则要想象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也要联系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以及社会背景来分析。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则主要运用想象,文中如果引用某人的名言警句,这样则属于联想。所以说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思维方式,就有了学习语文的钥匙。
其次,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重视知识的积累。我们先辈们非常强调积累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荀子在《劝学》中也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光要积累一些课内知识,还要积累一些课外知识。今年高考优秀作文《心灵的绝唱》中有这样一段话:"择一颗博大的心,可受天下之善;择一颗赤诚的心,可结天下之友;择一颗专一的心,可治天下之学;择一颗宁静的心,可悟天下之理;择一颗恒久的心,可善天下之事。"这一连串的排比都是作者平时重视语言积累的结果。还有个例子是去年南京一考生写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作者看了36遍《三国演义》,而且文中有句话"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是他在高考前一天晚上在电视上看到的,第二天考试就把它用上了。这些都说明作者平时非常注意知识的积累。
第三,领悟对语文学习也非常重要。我们经常说某某人悟性好,语文也学得好。其实,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己领悟。所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非常重要,包括老师讲的,你领悟了就掌握了,没领悟就没掌握。我们平时所说的灵感,往往是悟出来的。领悟能力主要取决于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例如,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运用联想展开分析,这样才能够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注意多观察、多思考、多领悟。
总之只要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思维方式,广泛地积累课内外知识,日积月累,在积累的同时,注意领悟,相信你的语文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