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谷名称从因何而来

作者:lcy1120|  时间:2005/6/28 21:04:2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39

 一段古文翻译辨正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语文组        刘彩云     27430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人教版 )第23课《愚溪诗序》课后习题的第四题是要求将选自《说苑·政理》中的一段古文译为现代汉语,选文是这样的: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是这样翻译的:
    齐桓公有一次出去打猎,追一只鹿到山谷中。遇见一位老人,就问他:“这个谷叫什么名字?”那老人回答说:“叫愚公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老人回答说:“是用我的名字命名的。”桓公说:“看您的像貌,不像是愚人。为什么成了您的名字?”(老人)回答说:“请让我详细说说吧。我曾养过一头母牛,产下一头牛犊。牛犊长大了,我卖了牛犊,想买一匹马驹。卖马驹的年轻人却说:“牛不能生马。就牵着马驹走了。我的邻居听说了,认为我很愚蠢,所以(我就)把这个山谷叫愚公谷。”桓公说:“您确实够愚蠢的了。”
    这段译文读来令人摸不到头脑,老人虽然没有买到马驹,可又何“愚”之有呢?倒是那卖马驹的年轻人认为“牛不能生马”,就不肯卖给老人马驹,可以说是“愚”不可及。但这与“愚公谷”又有什么关系呢?柳宗元又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愚溪诗序》中将古人的“愚公谷”与自己的贬谪地“愚溪”相提并论呢?是随意拈来还是别有深意呢?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查阅了《说苑·政理》,发现课后习题中选文的下文是这样的: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音:gao yao)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改。”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由这段文字中桓公的“夫何为而与之”(为什么要给他〔马驹〕),管仲的“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哪里会有抢别人马驹的事呢)“又必不与也”(又一定不给他〔马驹〕)“故与之耳”(所以给他〔马驹〕了)可以看出,课后习题选文中的少年“遂持驹去”的“驹”应该已属老人所有(“卖之而买驹”应翻译为:卖了牛犊买了一匹马驹)。因此,“少年”应不是“卖马驹的年轻人”,而是一个强抢马驹的无赖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以老人家中只有母牛而没有母马就不应该有马驹为理由,而强抢了老人的马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应翻译为:〔有个无赖的〕年轻人说:“牛不能生马。”就牵着马驹走了)。所以说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的翻译是有误的。
   另外,《说苑·政理》中的这段文字最后借用孔子之口告诉读者,这个老人非但不是“愚”公,而且是个智者。他之所以听任自己的马驹被别人抢走而不争辩,不去打官司夺回马驹,甘愿被人认为是“愚”,并且将所住之地称为“愚公之谷”是因为“知狱讼之不正”,知道官吏断案不公。换句话说,就是知道当时社会政治不够清明。管仲说的好:“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假使有尧那样贤明的君主,有咎繇那样执法严明的法官,社会政治清明,怎么会有这样的暴行发生呢?老人自然也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做什么“愚公”了。可见,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用引此典是别有深意的,他是要借这个典故暗示自己被 贬、自称为“愚”,并以“愚”来命名溪水是因为当时唐朝的政治腐败,而自己也本为智者,从而委婉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表示出对黑暗政治的抗议。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星星 于03-16 19:31发表评论: 第3楼
  • 有理
  • 有道理,谢谢 于02-18 17:46发表评论: 第2楼
  • 有道理,谢谢
  • 法规和韩国 于01-24 18:38发表评论: 第1楼
  • 0分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