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活学语文
我们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两种教学:一种是“教教材”,一种是“用教材教”。“教教材”的老师十分关注语文教材,十分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教材以外不敢逾越半步,把课文用死了,教死了。“用教材教”的老师十分重视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拓宽、延伸、知识建构等,活用了课文,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实现这种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活学语文。“教教材”是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用教材教”才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则应努力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做到活用教材,活学语文。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学中循法。
无论义教版、苏教版教科书,精选的课文都文质兼美,它是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应把握教材编排意图,遵循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如第七册第二组课文,该训练组围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训练项目,在学习《古井》一文时,先是粗读课文,理解字词,了解内容;接着是细读课文,理解重点句段等,弄懂主要内容。在学习《全神贯注》一文时,除了学习基本的字词句外,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着运用上面弄懂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来读懂课文,并且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加深领悟。而在学习《峨嵋道上》一文时,要进一步把抓住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迁移到阅读课中加以运用,在运用中巩固、提高。通过学生自读,真正经历学习知识--领悟方法--实践运用的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夯实双基,培养能力。
二、学后建构。
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不是零,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库存。有些课文,学生学完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这样既能以旧促新,又能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既学有联系,又学有所得,旧知有所用,新知有所托,学生求知欲会更强。而且知识本身建构的过程又是语言能力提高的过程。 学后建构一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建构点。
1、教材内容上。语文教材虽题材广阔,但也有许多相近之处。有描写同一时期不同人和物的,有描写同一人物不同事迹的......对于这些课文,学过之后,可按图索骥,重新整合,设置建构作业。如学完《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后组织学生搞“最可爱的人事迹报告会”活动等。
2、教材思想上。小语教材饱蕴着思想情感,或赞美、或歌颂、或批评、或评击,有分明的爱憎、动情的悲欢......喜怒哀乐之中,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有表现不同人物共同品质的,有不同体裁阐发同一思想的,有不同题材抒发同一情感的,甚至于同一作品表现出不同人物品质的,对于这类教材,找准新旧知识建构点,进行一些人物比较、作品比较,可帮助学生明是非,辨真伪,长能力。
3、教材的形式上。小语教材的体裁和写法多样,但同样也有许多建构点,大至同一作者的不同的作品形式,同一文体的不同内容,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小到谋篇布段,遣词造句。如果把这些新旧知能点建构起来,相互观照,进行一些仿写和片断练习,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处理材料的能力。
三、学后延伸。
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应适当引进相关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比如,教学革命烈士诗《我的“自白”书》一课时,可结合阅读《红岩》中的有关描写,观看电影《烈火中的永生》片断。学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当然,“用教材教”远不止上述这些方法,还有比如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给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等等,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总之,课文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是基本的教学内容,但不要把课文用死了,教死了,而要注意活用课文,使学生将教室里学到的,向家庭迁移,向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一句话,我们只有实现了“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语文教学才能“低耗高效”,才能充满生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