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碧桂园学校2004-2005年度下学期语文期末工作总结

作者:刘爱文|  时间:2005/7/3 8:07:3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11

  这学期,我新加盟广东碧桂园学校,任教初三(8)班语文。广东碧桂园学校是广东私立学校的领头羊,已形成名牌效应。今年4月23日提升为IP国际学校,将力创广东一流,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宏伟蓝图。来到这样的一流学校,我重新定位自己,再次开始艰难的创业。下面是我这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具体为“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中考。

  备教材
  我们采用的是苏教版语文教材。我是第一次使用,对教材很是陌生,又因接受的是毕业班的教学任务,所以我得熟悉苏教版的六本语文教本。面对全新的教本,面对厚厚的教参,我没有时间退缩,惟有争分夺秒迎难而上,开始教育事业上又一次艰难的起跑。开学前两周,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上,从早上七点半上班直到晚上十一点下班(中午有三小时午休),除了上课、批改当天作业,其余的时间都伏案钻研。有人说,都教了十几年了,干嘛那么认真?人教版和苏教版不都那样?可我不这么认为,钻研教本、钻研教参是一份良心活。版本不同,所入选的文章就不一样。每一篇文章能选入教材,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是甚了又甚的。作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文本、感受文本、咀嚼文本的领路人,我们教师要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他是沉甸甸的,是厚重的,来不得半点马虎。自以为轻车熟路,从此懒得去翻教材,更谈不上去钻研,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在亵渎学生对自己的尊崇,在侮辱文本,蔑视文本的价值,是对学生的犯罪。因为只有我们的教师在读文本时心有所动,灵魂受到震颤,我们在带着教材走向课堂、走向学生时,才会出现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文本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才有可能化为学生心灵体验和内心感悟。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就增强了阅读能力,这样才能实现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迁移,很好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解题能力。这项分值,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据了53分的大比例分值。这样我们在教学时,燃烧了学生的智慧。中考时,学生才会厚积勃发,游刃有余。

 

  备学生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应因材施教,于是我量体裁衣备学生。接手8班后,我第一时间内向班主任和语文课代表打听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把全班学生分为三类:稳定达优生、达优边缘生、及格生。每一堂课前,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知识深浅、难易程度因人而异。课后,请学生喝咖啡,及时给他们搬走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在认同中找到了自我。这样的一种成就感萦绕心头,学生学习的劲头更欢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更好的激励,全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知识、情感是很难与教师同步的,因此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沟通师生情感,是备学生中所必不可少的。当课堂上发现学生反映异常时,我及时做好疏导工作。换位思考学生的情感变化,做好学生生活道路上的引路人。

  备中考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我奉为圭臬的教育理念。本学期的中心工作是备战中考,为了在愉悦的氛围中实现高效的目标,我分三个步骤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分类立等、培优辅差、查漏补缺。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好学为乐学。它一直是我乐言不疲的话题。一个多学期以来,我着重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知识点的梳理为依托,以能力训练为目标。
  本学期,进行了为期六周的知识点梳理,高屋建瓴地把语文中考26个试题信息让学生融会贯通。明确学习目标,强调应知会知,注重夯实基础,加强能力训练,构架知识系统的“立交桥”使学生能举一反之、触类旁通。
  二、关注社会生活问题,重视知识的拓展与迁移。
  在认真学习新课标之后,在着重归纳、阐释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注重选题的新颖性和典型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引入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以现实生活为情境的突出能力考查的试题,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作文教学,更是注重范文引路,巧思妙练,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巧借构思创新、主题深刻、内容感人取胜。
  三、引导规律总结,强调创新立意。
  本学期,大规模的检测有六次之多,小测验、做试卷几乎遍布每一天。通过教学、练、考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从试题的正解和误解中总结解题规律;通过循序渐进地有层次、有梯度的解题训练,使学生从深入浅出的思维过程产生灵感;通过典型题例的剖析,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预测等维度上有所领悟乃至突破。通过千锤百炼,让学生从解题规律中找到答题技巧,进而增强考试信心。以最佳精神状态面对中考。面对中考,在战略上,我们重视它;战术上,藐视它。
  四、采集中考最新信息,构架信息网络体系。
  中考虽有较强的地域性,但万变不离其宗。或客观判断、或主观发挥,殊途同归都是围绕在新课标这一核心上,有鉴于此,多采集信息,对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都是大有裨益的。
  这学期,我们始终保持乐观愉悦的思想基调备战中考,勤勉、务实,以期事半功倍。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康大(外语)学校   刘爱文
  05.6.25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