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感受母亲的人格特征——《我与地坛》的主题探究
【导言】
引导学生体悟母亲苦难而又伟大的人格特征给予作者的生命启示——这正是《我与地坛》一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这一教学重点的实现和突破。我设计的导读思路是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从具体的文本材料中感受母亲的性格特点。这产一来,学生对文章的主旨也就轻松愉快地得到深刻地理解。
【实录】
师:作者为什么说,“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生:因为史铁生的母亲面对的是“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
生:母亲的最初愿望是“只要儿子能活着”,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于是萌生了第二重愿望:“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在哪里呢?于是母亲便萌生了第三重愿望:“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的路”。
师:是呀,可怜天下父母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母亲不是和史铁生的母亲有着同样的永无止境的挚爱之情吗?
生:是的。
师:但是,我们母亲是幸运的,因为她们拥有现在健康的我们。可史铁生的母亲是不幸的,因为——
生: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突然截瘫了的儿子
师:所以,作者说这样的一个母亲——
生: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同学们齐声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至此,对于母亲的苦难与伟大的精神特征学生就有了极为明晰的理解和认识。于是,我出示了早已设计好的下一个导读问题。)
师:作者写到母亲希望儿子最终能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道路。史铁生终于找到这样的道路了吗?
生:找到了,这条路就是从事文学创作道路。
师:真是这样么?可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时写道“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这是为什么呢?
(几分钟后,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生1:已经成为著名作家的史铁生仍要年年月月地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可见,这样的路就不是一条具体的路,而是一种人生的信仰。
生2:作者提出“那条路到底是什么”之后,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写了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这就婉曲地道出了这样一条路的精神内涵。
生3:“那条路”其实就是一片珍爱生命的精神领域。仍然探索的是一个残疾人,甚至是所有健全的人“怎样活的问题”。
生4:“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这就是母亲苦难而又伟大的人格特征的精神内涵。将这句话打乱重组,则极为精当地回答了作者第一章节里提出的“怎样活的问题”,那就是——以坚忍的意志,穿透艰难的命运,向所有活着的人们奉献你毫不张扬的爱……
……
师:好!“坚纫的意志”不仅是古园地坛给予作者本人的生命启示,也定将成为支撑着我们中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精神支柱。同学们,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珍爱生命,哪怕我们的生命堕入到无边无际的暗夜之中,我们也要想到“坚忍的意志”——用坚忍的意志穿透艰难的命运,向所有活着的人们奉献你毫不张扬的爱……
【后记】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应不断挖掘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因素,以此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这段实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对母爱的感悟来理解课文主旨的同时将一些陶冶情感和启迪思想的精神因素也融铸期间,切中同学们在艺术和生活中的共鸣点。使语文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一种修身化性、发育精神的人文铸练作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