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点拨的方法

作者:南江口中学 唐科升|  时间:2005/7/9 20:16: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96

  所谓语言点拨方法,系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以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加快,语言表达流畅。
  下面试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经验和认识,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点拨的方法。
  1、辅助式  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不够等原因,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时,就需要教师助一臂之力,使之较好地解决疑难。例如,在讲完《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后,若让学生单独归纳本文的寓意,则定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味:“蔡桓公因多次不听扁鹊的忠告,以致于导致病入膏盲,无医药可救治而死,这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启迪?”这样,学生就会从相应的角度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较好地揭示出该文正确的寓意。
  2、迂回式  即运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进行点拨,也就是教师不直接点明,而是间接地用侧面的、暗示的和曲折的方式进行点拨;或以言在此意在彼的方式进行启发;或在问题的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迭出、曲径通幽。如是,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与之有联系的相似点和相关点,从中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例如,讲《纪念白求恩》这篇议论文中的记叙的特点时,可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陆定一同志写的《老山界》一文:“《老山界》一文,记叙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它有时间、地点以及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其次,再诱导学生看《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记叙是否与其相同。这样,就会茅塞顿开,议论文中记叙的特点得以深刻理解——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记叙则是简洁扼要,是为议论服务的是议论的事实论据,不同于记叙文中详细的记叙。
  3、直接式  即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这一语道破的点拨方法。实践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情形:学生有时解决问题,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个别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从而出现“水壶加里加饺子,倒不出”的情景。此时,教师可直接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须说明的是,对初一学生讲述古文或古代诗歌的主题时,尤须使用此法,此乃他们对历史知识还了解掌握的甚少的缘故。
  4、发散式  这是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中心,进而引发出与之相关或相同的教学内容,即由某一点向四周辐射开去的点拨方法。如在指导初一学生写作记叙文时就须运用此方法,以助于学生想象的驰骋、思维的扩充延伸。因为记叙文不外乎写人、记事、状物。写人,要写出那人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头脑里想些什么,即把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一应俱全地写出来。记事,即要写出事情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怎样发展,结果如何。状物,要写出那事物是什么样子或外表有什么特点,或它的构造怎样。如能把那些内容一一写出来,并能准确地加以修饰,就是一篇比较完整的记叙文了。总之,通过发散点拨,能使学生想得更多,思维呈辐射状态,从而培育其思维的扩散性、广阔性、灵活性等优秀的思维品质。
  5、聚合式  这是与发散点拨方法相反的一种点拨方法,是教师为集中解决某一问题而运用的由面到点、由此及彼的点拨技巧。例如教师在分析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八单元的几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童话’‘寓言’‘神话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童话’‘寓言’‘神话故事’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和事,而是作者头脑中编造出来的故事,是联想和想象的结果”的结论,从而使学生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语言的点拨方法,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理应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在具体运作中,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指教师在实践中,要详尽分析出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以找准思维的障碍点,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点在学生思维的受阻处,拨在学生思维的迷惘时;才能因情施点,因材施点,对症下药,从而避免“乱点鸳鸯谱”,造成教学的随意性局面的出现。
  ②、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就是指教师要把握最佳契机,即需要点拨时要迅速到位,“该出点时就出点”;若学生稍加努力,方可继续进行的,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在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若教师越俎代庖,则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③、灵活性原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因此,使用语言点拨时,要因材定法:为引导学生拓宽对某一问题的理解、认识,可用发散性点拨;当学生解决某一问题力不从心时,可采用辅助点拨……

  (通讯地址:广东省郁南县南江口中学  邮编:527121  电话:0766-7268167)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