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导读建议
作者:江西省南城县一中 张挥| 时间:2005/7/21 17:10: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46
《我与地坛》是作者生命经历中最艰难一段的忠实记录。不仅如此,在这里,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大量的独特的思索和体验。巨痛之后归于沉静,躁急之后趋于平息,一切都看得那么透亮、澄彻。无意作高深,却句句是禅悟是玄机;只想展示自己的卑微、脆弱,却让人感到生命的韧性和伟大;不为夸饰、炫耀(像是只讲给自己听),完全专注于坦剖和自责。舒缓的拾掇,把你带进入一个感情世界,不经意中便跟你交流了他的悲哀、遗憾、追悔……
文章实际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前一个部分(1—7段)主要说“我与地坛”,后一个部分(8—17段)则主要是说“我与母亲”,但仍与地坛保持着一种远远的呼应关系。“我与地坛”作者一路缓缓道来,似乎不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只着意于故事所引发的思考。故往往是在每段的开头才有那么隐约的寥寥的交待:“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尽管一笔带过,却提示了文章的思路顺序,同时,又成为之后大片意绪发散的出发点,使得散漫的意绪拢了起来,叙述上获得了“边叙边议”的效果。在这种方式下,作者的议论汩汩而出。后半部分的“我与母亲”则像是一种“意识的流动”。疏落的结构,“触发点”成为串连的线索,反复穿插、切换在回忆与现实之间,由一个意绪带出另一个意绪,但所有的意绪都始终指向母亲,从而把一些看似琐碎的思想片段贯穿成一个浑然的整体。作者几乎是以一种遥想的方式寄予他的心境。
作为人生絮谈,本文写得尤其沉静、真切、朴实、细腻。始终以他那不紧不慢的语气述说他对生命的冥想,哪怕是说到最痛楚的时候,也不流露情绪上的起伏,让你看到成熟的稳重。直如自语的交谈,显示出他毫无保留地坦荡和诚挚:“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作者在展示观察和体验的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惊人的细腻和文人气质,这种细腻来自于他的探索思考的执着和专注,似乎他只一心于解读,一刻不停地全神贯注地想他的事情:“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贴而微苦的味道”……这种细腻还表现在他那种特殊心理下的敏感和从母亲那里获得的感应:“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通篇没有什么惊世之语,但往往在拙朴的细诉中却能不时涌出一个个隽永深长、意味无穷的语句:“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阅读建议:
1.倾听一个孤独的伤残者的内心独白,感受作者自卑绝望、抑郁怅惘的心 境和从中禅悟人生、重获启示的心路历程。
2.体验在从容、沉静的晤谈表面包含绵绵丰富的思绪和哲理的叙述方式。
3.从“地坛”的意蕴入手把握文章的寄托。“地坛”是作者的一个“缘”,更是一个不散的“情结”。在文章里,地坛的意义,不仅在它与作者朝夕相处,“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他的“精神家园”。这里容载了他的生命感受。理解了“地坛”的寓意即理解了作者的情感的全部。作者赋予了这个“园子”以特殊的意味:“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地坛象征着他的情绪心境,寄托了他关于天地岁月的理解。
4.通过解读母亲来解读文章的人生启示。事实上,作者获得对人生的启示,走出自私、狭隘的阴影是从他观察体验母亲开始的。母亲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冷漠的心理,母亲是一种力量,给了他生命的韧性。从这点出发,你既理解了作者写作的用意,也明白了启示的内涵;文章是献给母亲的颂歌。
5.把握、领会文章中表意含蓄的重点语句。文章中的这些语句包含了无限 丰富的信息,也让人玩味。“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不是饶舌,而是作者卑微心态的写照;“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既有哀痛,也有赞美,更有祈祷和祝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