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为何“物”?

作者:张希忠|  时间:2004/5/31 12:57: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20

 
  北宋大政治家大文学家范仲淹在名文《岳阳楼记》中曾经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论断,这句话震古烁今,确实体现了范文正公豁达的胸襟。但是怎样理解这句话,实在值得商榷。如果把这句话解释成“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确实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这就会与全文的主旨了发生抵触。《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是作者勉励老朋友滕子京,身处逆境不要沉沦悲观,虽遭贬谪莫生嫉恨而写的文章,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从政观。这句话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论断相辉映,说明范仲淹主张从政者应该以天下之事的好坏作为自己的忧乐的依据,俗话说“事在人为”,然而,范公并不赞成人与人之间刻意的比较:把别人和自己的升沉荣辱都当成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吧,何必计较。要关注的是天下苍生的忧和乐。另外,如果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照前面的解释去理解,简直就要坠入老庄哲学的弃天下为敝屣的消极无为思想的窠臼了。所以,作者这里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应该解释为:不要因为别人或自己的得失而喜而悲。这样似乎更恰当一些。那么,现在就涉及到“物“这一个字的概念的确定的问题了,此“物”究竟为何“物”呢?
  原来,“物”有一个鲜为人知而且容易被许多人忽略的义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3年版),对这个字进行解释的时候,专门指出了它的特殊含义是“别人,众人;除自己以外的人和物”并且举出几个例子:
  ①     魏征《十柬不克终疏》:“损己以利物。”
  ②     江淹《杂体诗·杂述》:“物我俱忘怀。”
  ③     《北齐·齐高祖纪》:“杜绝物议。”
  在这些句子里,“物”字好象更偏重于“外人”而忽略了“外物”。许多典籍中的句子,用了这个解释,都能很容易地被理解,姑且举出几句如下:
  ①《世说新语》:“王语刘曰‘向高坐者,故是凶物。’复更听,王又曰‘自是钵于后王、何人也。”
  翻译:王蒙对刘尹说:“坐在高处的那个人,原本就是个厉害的人……
  ②《宋史·李沆传》:“保吉因缘戚里,无攻占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
  翻译:保吉凭借皇亲国戚,没有攻城野战的功劳,却要拜相,恐怕外人会议论沸腾了……
  ③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翻译:得志之后就放纵自己 的情感,傲视别人。
  ④《世说新语》:“预少贱,好豪侠,不为物所许 .”
  翻译:杜预少时出身低贱,喜欢结交豪侠,不被公众赞许。
  ⑤<<颜氏家训>>:“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厮子孙。”
  翻译:我今天这样做的原因,不是要规范世人的行为举止 ……
  由此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应该是“不要因为外人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这岂不更好?愿向方家请教。
  邮编:456250       地址: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一中语文组     张希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