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思三步曲

作者:郫县 周继红|  时间:2005/7/31 6:57: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64
  人的大脑不应该是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是点燃的火把!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呢?我认为怀疑、求异、补白可以作为课堂导思的三步曲。
  怀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本中的内容,哪怕是名家的作品,也不一定无懈可击。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文章的图画美,人情美,意境美至今让无数人陶醉其中。但是,就是这样的经典之作,也是有“懈”可击的。文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话的语序就值得探究。按照开花时节的先后,这句话的语序应该改为“杏树、桃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才对,因为杏花是早于桃花的报春使者,“桃花开,杏花败,梨树开花应奶奶。”乡村童谣也记述着花开时节与程序。杏花,桃花,梨花这三种花按开花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而且相隔在十五天左右。如果按开花时间的先后修改了这个句子的顺序,那么,接下来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也就应该改为“粉的像霞,红的像火,白的像雪”才恰当。哦!原来著名学者也有考虑欠妥之处啊!于是学生在读书时,就会对书本多一份怀疑,由思索到怀疑,再到摒弃,最后相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在教学中,首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微瑕,以及老师在教学中的不足来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怀疑权威的怀疑精神。要在学生的思想上树立“学贵有疑”、“不疑则无学”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
  求异
  教师在课堂的参与上应抓住问题的发散点,启发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作思考,分析,正中求反,同中求异,从而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
  在《卖油翁》中,“如何评价陈康肃这个人?”就可以作为一个启迪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平台,长期以来,人们对陈康肃这个人只是一味的否定,认为他除了骄傲自大,别无一点可取之处,因而,教参上把他对卖油翁的“笑而遣之”中的“笑”都判定为尴尬的笑。难道只能用一种心理活动来评判这个人物吗?
  通过探究,有学生就提出了“陈康肃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的观点,因为他身居高位,对地位悬殊太大的卖油翁,他无需伪装自己,他完全可以“恼羞成怒”嘛!而最后他却“笑而遣之”,这说明他被卖油翁彻底说服了,他的“笑”是心悦诚服的“笑”,是知错就改的“笑”。对这样的说法,我想欧阳修老先生也许也会无话可说吧。
  还有,《杨修之死》就只能说明“恃才放旷必丧命”吗?由此还可以引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讨论;有谚语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我们就可以拟一个“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脚”的题目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去写;看了《俭以养德》这篇文章,我们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写一篇《看假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奇妙的克隆》一课引出的“克隆人”的是与非这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羚羊木雕》中谁是谁非的大辩论肯定会使你的课堂充满智慧与活力……
  补白
  教师还可以利用填空补白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而横线上的“空白”就恰恰是学生思维驰骋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对空白去想像、去补充、去再创造。
  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时,可以设计“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
  “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结果,学生们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
  ①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填空补白,你一定会发现: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还会精彩纷呈,思维飞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