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回答问题的问题
内蒙古 巴林左旗教研室 丁学东
举手回答问题是我国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这现象至少盘踞课堂几百年,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均因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积以成习,以致使其发展为不成文的规定。笔者以为:这“规定”已不能从容面对今天的教育,“举手回答问题”有问题。
举手回答问题缺少理论支撑。所有的教育理论中找不出这样的观点;所有的心理学著述中没有这样的倡导;所有的教育学者、大家没有这样的呼吁。经调查研究,课堂上,教师规定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维持课堂“秩序”;一是了解学生接受学习的情况。很显然,这种压抑思维、压抑表达、压抑个性的所谓“秩序”是与当代教育背道而驰的,这种传统做法看似鸡毛小事,实则影响中国教育与世界的接轨!了解学情的举手是合情合理的,或者说课上是允许举手的,但如果教者通过达成目标的学生(举手的学生)答完问题来宣告这一教学环节的结束,问题就不言而喻了。正确的想法被演绎成错误的行为,不知广大教育者可有意识?
举手回答问题不能实现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上能保证每次提问前让多数甚至所有的学生都自信的举起手吗?能保证每次训练后让后进群体甚至最后一名成功的举起手吗?如果不能,谈何面向全体?何谈教学效果?我们的课堂,太多的是少数同学举手,个别同学回答,课堂人为的搞成尖子生展示的舞台(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错的),这是精英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违背新课改的教育!关注后进生、面向全体学生,应从改变“举手回答问题”开始。
举手回答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途径,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尊重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的自主感受。“举手回答问题”事实上还包含着“即使举手,未经老师允许也不能回答问题”的规定,这个规定让学生没了自由,是很残忍的!因为课上很难做到让举手的同学一一交流,试想,有了自己的发现,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的同学未能得到展示,其结果会何如?没了成就感,失去了鼓励机会,进而少了兴趣、淡泊了探究。没了兴趣、少了探究的学习,其结果又将何如?如此,将“举手回答问题”视为扼杀学生探究能力的刽子手并非妄言。
举手回答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是新时期下我国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受遗传、环境和已有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他们中有些或孤僻或冷漠或傲气或独断或优柔或顽冥……课堂是教育永远的主阵地,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择善而从、学高而师应是课上的主旋律,而“举手回答问题”则过于突出自我——自我表现或自我放弃。自我表现的场面是教师与某生的单向交流(不是生生互动,更不是立体网络状的交流)。自我放弃的场面是不善思考又得不到救助的同学成了看客,成了喧嚣大海中不融的冰山,这样的课堂缺少和谐,培养出的学生容易孤芳自赏或自暴自弃,他们不会合作,缺少集体责任感,将来难适于社会。
举手回答问题的问题还有很多。诸如训练面小、有时反馈错误信息等等,值得庆幸的是很多教育者已意识到这些弊端,教学中正努力“挽救”,比如,为鼓动后进生积极参与学习,老师规定:能回答问题的同学举右手,不能回答的举左手;为了让全班同学参与交流,老师让回答问题的同学面向其他同学;为了让尖子生少几次“表演”,老师“请求”他“将机会留给别人”……这些无奈令人可笑、可叹!医标固然重要,然治本才是关键。
治本关键:请“举手回答问题”退出我们的课堂。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