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第五大题分析

作者:悬崖孤松|  时间:2005/8/4 7:40: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62
  湖南长沙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   谭光明
  今年的第五大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大题,因为它是湖南卷改革的试验区,它透露的可能不仅是一个大题的改革信息,甚至可能是今后几年整张湖南高考语文卷的命题理念。
   阅读材料选择的是现代散文作家何为的《贝多芬:一个巨人》。何为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出生的作家,其散文常常以写人为主,广泛借用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手法,叙事简洁疏朗,情思清新隽永,语言凝练,形象而传神。他的散文《第二次考试》曾经有过强烈的反响,收入过中学语文教材。
  命题者选择《贝多芬:一个巨人》作为阅读材料,笔者认为,首先是出于对21题设题的考虑,因为21题是改革,是尝试,必然也就是焦点。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专业性的评价很显然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求勉为其难。虽然《考试大纲》中有“鉴赏评价”的能力层级考查要求,但今年的21题还是反映出命题者在这道“改革”题型上的谨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首先,21题的题干表述为“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只有“赏析”没有“评价”。而且,三个题目中,副标题同样使用的是“简析”、“谈谈”、“试析”等字眼,明确告诉考生,写作此文,在“析”而不在“评”。
  其次,三个题目都是拟好了正副标题,为考生作了写作方向上的提示,避免了大部分考生在此题写作上容易出现的盲目泛滥。
  再次,从三个题目的设计角度来看,“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侧面描写”是写人的基本手法,高一语文教材也有专门的“写出人物的个性”的写作训练单元,并且所选材料《贝多芬:一个巨人》在这三个角度上都特点鲜明而突出,考生应该不难把握。
  从21题的命题我们其实不难看出,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反映一种回归:回归教材,回归对考生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
  而本大题的其他三道小题则重在考查对文中有意蕴的文句或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在B,同时也涵盖了C层级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8题文句“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本身就有暗示,容易让人联想到“虎口拔牙”之类的成语,但考生一定要结合文意理解到这是说话人一种“语带幽默”的表述,否则容易出现理解偏差。
  19题的“贝多芬被感动了”和20题的“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其实都是一种对问题的提示,只不过这种提示还得需要考生一定的对文句的理解力方可把握。
  总体看,18——20题三小题虽然对应在《考纲》中的能力层级并不高,但考生要答好这三小题其实并非易事。而笔者认为,三个小题都在理解文句或词语上设题,似有重复之感,对考生能力考查不够全面,这可能也是因为阅读材料本身的限制所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