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课堂主体的创新能力
文章摘要: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审美教育;重学生的思维方式;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真正自主、合作、探究式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探索,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条畅通的,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主体 创新
现今社会极具竞争性,挑战性和开拓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生机勃勃地屹立在世界发展民族之林,只有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为国家和民族不断添加新鲜血液,才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再次深入,素质教育新课标着重强调,帮助学生学会创造,因为创造可以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新教材的鲜活内容及其它所赋予隐含着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的精心准备,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将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转观念,换教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一种内在动力”。它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我在教学初二第四册《大雁归来》这一篇课文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份个性化的艺术作品(包括音乐、影视、美术等等)。上课时,让学生把作品带回到课堂上,把它展示给大家,在展示的过程中注意留心观看同学们欣赏时表情。最后由同学谈感受,选最佳作品。此时,我就趁热打铁,引出大雁,请学生谈看到或听到有关“大雁”的第一感受和想法。同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谈起来,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大雁的到来,意味着新的一年已经来临,爸爸妈妈和我们又要分离。这位同学的语言使全班其他同学和我惊讶。环视教室,我示意大家为他鼓掌,(因为每年过完春节后,他爸妈都要去外地打工。)同学们,大雁的到来,我们的感受都有所不同,但与此同时,不知大家有没有留心过大雁归来的活动呢?作为它们的朋友我们是否真正的关心过它们?我这样说了后,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发言,
创造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层次,而交流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人只有在交流,合作、探究中才能进步的更快。学生是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主体,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经过多层次的对话碰撞和交流。会发现学生不仅解决了教材中的基本问题,还会提出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吻合的问题,如《白毛女》这一教学内容,在讨论中,有一个同学就提到这样一个问题“白毛女为什么不嫁给黄世仁?”黄世仁有钱呀?望着这位同学,我用企盼的眼神告诉学生:“看谁能解答出来?”。关键时刻,眼睛可以作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发展个性特长的目的。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给学生提供看、读、说、探的空间,鼓励他们求同存异,努力创新。
重交流
在新课标中还提到“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开放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内容,倾听学习者——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自己那种独特见解,人生志向,价值观,师生真正做到了平等交流,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勇于表现自己,敢于正视自己身上的不足,乐于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真正发挥了课堂的主体作用。因为有了平时的交流,学生才乐于在课堂上动起来,提出他们所想的问题,但是,在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挑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学习之本的切入点。
善总结
当我们的教学课堂上学生乐发言,敢发言,想发言时,教师仍旧要注意到那些不发言的同学。此时,可以与其周围的同学或班干部交流,帮助他们寻求道路;也可以发挥不组优势,群策群力,共同鼓励他们。尽可能为每一个同学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多总结、勤总结,我认为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在新课改的路途中,年青的我们把它视为是一种挑战,一种机遇。它似一盏指路明灯,为我们指引了方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如果充分地与学生交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就发展为本,就一定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大胆思维,不断实践,主动发展。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也会迸射出来。这样,我们的课改目标就能达到。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用书》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册
2、巩敦华 《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创新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