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冷思考

作者:大新东门职中 黄新伟|  时间:2005/8/8 9:39: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459
  一、学生“动”和学生主动学习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注意让学生动起来,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更是“动”得眼花缭乱。但是,不少语文课堂让人感受到只是形式之动、形体之动、表面之动,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回答问题不需要思考,简单的问题指向简单的回答,简单的要求构成简单的语文课堂活动,学生的思维在同一水平或低水平上重复,缺乏实质性参与,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游离于文本的热闹活动,不是真正的语文活动,为了表演的课堂活动,表现的是语文课堂的虚假繁荣。形式的互动不能跟心灵的互动画等号。形式为内容服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指向的是学生心灵,指向的是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站起来发言并参与语文活动是好事,但仅仅满足于这种行为的参与还不够,重要的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有自己的见解,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别人的问题能否进行独立的思考。
  由此,语文课堂要追求学生从内而外的主动学习,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辅之以必要的活动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二、语文课堂的小组讨论
  新课程特别强调合作学习,语文课堂中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就是小组学习。如果问题适合小组讨论,如果时间分派合理,如果小组讨论热烈有效,如果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有时问题没有深度,学生无须讨论已经胸有成竹;有时问题有点难度,讨论时间却给得不够,没讨论几句,就被叫停;有时小组无人管理或组长无法管理,学生各说各的,或各做各的事,互相不配合,不能形成较为一对敌的意见。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只不过是语文学习诸多方式的一种,绝不是唯一的方式。不是所有语文教学内容都适合小组讨论,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搞小组讨论,不是所有语文教学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才能完成。
  小组讨论的问题的选择特别重要,选择可以讲座且有讨论价值的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研讨急诊的内容,选择恰当的讨论时机。总之,小组讨论是为学生语文学习服务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提高。
  三、鼓励和鼓掌
  不少老师觉得课程改革提倡多鼓励学生,应当在语文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这样想有道理。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只要学生回答总是就说好,怎么好、好什么不说,有没有问题也不说。如果学生回答了问题,有的教师会问“怎么样”,同学说“很好”,老师再问“要不要鼓励一下”,于是,课堂里响起掌声。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样的鼓励和鼓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没有多大作用。
  随意性鼓励和鼓掌,会使语文课堂缺失对学生的公正评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容易产生惰性,结果造成语文学习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略老师的引导作用。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应当有准确的判断和具体的评价,当学生的理解偏离语文学习时,应恰当加以引导。
  四、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很有必要。有的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语文教学信息,有的老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这些对语文课堂教学会起很好的作用。但是,在有的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被用来替代语文文本的阅读,原来可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被简单化、图文化、卡通化。也有老师拒绝信息技术的运用,以为语文课不需要这些。
  其实,信息技术必须跟语文教学结合,必须跟语文教学整合,必须跟语文教学融合。为了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的语文课不足取,同样,拒绝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的运用也不足取。
  在语文教学中,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等结合起来,根据语文课不同的内容、类型和需求,选择恰当的设备和手段,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研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