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读卡夫卡,仅仅因为尊重他

作者:9feng9|  时间:2005/8/9 7:04: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03

    我不读卡夫卡,仅仅因为尊重他。
    对于友人为卡夫卡整理出版遗稿一事,我始终心存疑问。在遗嘱中,卡夫卡明确要求友人毁掉他的手稿,已发表的也禁止再版。遗嘱是什么?如果说死亡是一个人的告别演出,遗嘱就是它精短的台词。它是一个人一生的浓缩,简洁,然而深刻;朴素,然而庄严。立遗嘱者已经脚踏此生与后世的门槛,他的话闪烁着另一世界的光辉。因此,遗嘱是神圣的,后人最好不要违背,古话说“人死为大”,也是此意吧。友人当然是出于好意,然而,他理解卡夫卡吗?假如卡夫卡还活着,看到他作品流行的盛况,是欣慰地微笑,还是更深地叹息?
    从我对卡夫卡有限的阅读中,我觉得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也是一个软弱的人,一个思考大于行动的人。他深谙了现实的黑暗,但内心还缺少更强大的光束来穿透黑暗,抵达澄明。我们经常说卡夫卡揭示了20世纪人性的真实,然而也许并不确切,因为他把黑暗的一面极端地放大了。我不相信浪漫主义的单纯,但也不相信人性就是完全的黑暗。其实卡夫卡也不相信。他的遗嘱流露出他的忧虑:他不知道他写的是否真实,是否有益于世道人心。说实话,我读《城堡》,感觉特别糟糕,读完了万念俱灰,仿佛有个人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兄弟,世界没希望了,咱们自杀吧。“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卡夫卡是一个真诚的人,不愿意欺人自欺。由此我想到鲁迅的忧虑。他总觉得自己的思想“太黑暗”,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不敢轻易袒露心迹,怕玷污了青年纯洁的头脑。正是在这种深深的忧虑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一个优秀作家的良知:他们要为自己的作品,为作品的每一句话负责,不是确定无疑的东西,宁可不拿出来。对一个严肃作家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他的作品,他不会拿作品当儿戏。我想,卡夫卡这样真诚而严肃的作家,自知来日无多时,所考虑的显然不会是死后的名声,而是自己的作品是否有益于后人,自己能否问心无愧。而事实上他对自己的作品没有把握,不知道它们意义何在,更怕它们贻害后世,给他的灵魂涂上污点。所以他才那么坚决地要求毁掉所有手稿,已发表的也禁止再版。
    然而人们没有理解卡夫卡的良苦用心。他们背叛了卡夫卡。我们出版他、宣传他、阅读他、研究他……他所创造的那个梦魇般的世界,像一团刺目的黑暗在地球上迅速蔓延。我们视他为英雄,奉他的作品为圭臬,把他自己都还不太相信的东西当作真理。文学青年们更以他为楷模,学习他的荒诞、焦虑、绝望,他的骨瘦如柴,他的神经质,他的咳嗽和肺结核。他的声名如日中天,读者们硬着头皮啃下去,也不管晚上是否做噩梦。卡夫卡若有机会重游世间,看到此情此景,不知会作何感想。他曾说: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他的愿望一个个破灭,连最后的愿望——他的遗嘱,也未能实现,反而粉碎得更彻底。依我看,这才是卡夫卡一生最大的荒诞。
    作家的作品是否发表,何时发表,怎样发表,是作家的事,别人无权干涉。作品的发表也是作家创作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体现着作家对作品的整体态度,许多作家千辛万苦写出作品,又把它们付之一炬。这一般是创作态度比较严肃的作家,他觉得他的作品品质低下,或倾向恶劣,担心它们有损自己的清誉和人格。我们不能压制作家发表作品,但也不能强迫作家发表作品,就像我们不能禁止别人说话,而别人想保持沉默时,我们也不能撬人家的嘴巴。卡夫卡临死的时候并不疯狂,他的遗嘱是清醒的,能充分反映他的意志的,我想我们还是照办为好。让他疲惫不堪的灵魂歇一歇吧。
    对生前遭遇不幸的艺术家,我们总想有所补救,这当然是好意,但也应视情况而定,首先要尊重艺术家本人的意愿。诗人戈麦自杀前,把装有诗作的书包扔进厕所。我想他一定对自己的诗作厌恶到极点了吧。不幸的是仍然没有逃掉,人们把他的诗作打捞上来,整理、出版、纪念,一时间沸沸扬扬。对戈麦而言,是荣耀,还是讽刺?我们应当知道,卡夫卡不是凡·高,凡·高自杀前把画作委托给弟弟;戈麦也不是海子,海子在遗嘱中把作品托付给骆一禾。他们都对自己作品的价值和道德倾向坚信不移。卡夫卡和戈麦不同,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深怀恐惧,情愿它们与自己一起湮灭。他们不希望英名长存,只希望能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做到。
    所以,我不读卡夫卡。但我能感觉到他的微笑——这个太忧郁的人,好像从来都没有笑过。那些热衷卡夫卡的人,看到的也许只是他更加忧郁的眼睛。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婷婷 于08-13 15:43发表评论: 第1楼
  • 谢谢你的尊重!愿更多的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