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动”起来——浅谈课堂中人际交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人们呼吁课堂中能够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打破单纯的知识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仍然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垄断交往以及虚假交往的现象。为了更好在进行课堂中的人际交往,须要注意如下问题。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中,学生是交往的主体,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表现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意味着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支配的意识和能力,并能够主动介入教学过程,影响课堂信息的接受和传递;而且,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能体现出创造性的特征,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主体性的这些具体表现是我们在引导他们进行课堂交往时必须要考虑的,不能无视学生的主体性而进行所谓的交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把话语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不能搞“一言堂”,不能剥夺学生思考问题的权利,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迫学生接受。学生具有交往的自主性,有交往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教师不能包办到底。其次,教师要调动学生交往的主动性,要创设一定的交往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行交往。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保护学生参与交往的积极性,臂如学生渴望回答问题,那么教师就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让他体验到交往的乐趣。最后,教师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交往中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对于学生闪光的表现也要给予及时的强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行创新性的思考,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朝更高的思维层次发展。
二、关注交往机会均等问题
交往机会的均等是课堂人际交往需要关注的另一话题。在现实的课堂交往中,交往活动在地点上并不是平均分布的,大部分的交往活动可以说是集中在所谓的“优等生”那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引导。教师往往在让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的时候有意无意地给予了“优等生”以更多的机会,而忽视了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在课堂里,有些学生因为自己的身份或类别而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在讨论时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没有作出积极的引导,从而使得这些学生对课堂交往失去了信心。这样,课堂交往的机会被部分人所垄断,而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处理不当而强化了这种机会的不均等。
有人对课堂中的交往机会不均等进行了观察,发现了如下较普遍的现象。从交往对象的职务看,教师同干部学生的交往机会要多于非干部学生;从交往对象的地位看,教师倾向于与地位较高的学生进行交往,忽视地位低的学生;从交往对象的成绩看,教师更愿意同成绩好的学生交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一堂课被提问到十几次,而有的学生却无人问津,即使在一堂课上提问的人次较多,也可能忽视其中的一部分人。此外,交往的垄断性还体现在交往的言语形式上,即在交往过程中,学生中的优势群体垄断了教师的积极方面的言语,而其中的弱势群体则垄断了教师的消极言语。在口头言语的互动过程中,对于学业成功者,教师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言语表达,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要求高,在言语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性;对学业失败者,教师倾向于专制的、否定的和控制的言语表达,在言语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较少给学生思考与充分表达的机会,提问的要求低。交往机会的不均等直接影响了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也使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不能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要避免交往机会不均等这一问题,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认为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交往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拥有交往的特权。其次,教师要打破话语霸权,避免话语权利被少数学生所垄断,要关注其他学生的交往权利。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创建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尤其是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交往时放下思想的包袱,以主人公的心态抽入到课堂交往中去。只有这样,课堂中的交往才是健康的,才能去除人为因素的影响,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真正的交往。
三、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在现实的课堂交往中,生生互动还存在竞争的一方面。在课堂交往中,合作与竞争是相对而言的,合作性的交往是值得倡导的,但竞争性的交往也是客观存在的。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匀往,教师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课堂中的竞争问题。竞争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之间的竞争甚至达到了人们无法想象的程度。为了在考试中击败对手,有些学生无所不用。臂如,为了独自占有对某一问题的答案,有的学生在课堂中不公开向老师请教,而是课下到办公室向老师请教。为什么?因为在班上请教,如果教师当众解答,那么班上的同学都学会了如何解答这道题目,包括他的对手,这个结果是提问的学生所不愿看到的,这无疑会提高对手的竞争力。由此我们发现,课堂中的竞争很多情况下是破坏的,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引导,避免带来不良后果。当然,竞争有时也有激励作用,在竞争中,竞争的双方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客观上也带来了一定的进步。因此,在实际的课堂交往中,教师要辩证地对待竞争性的交往,把竞争引向积极的方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