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谈批评的艺术

作者:佚名|  时间:2004/5/31 16:45: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46
  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言行,通常需要运用批评教育,使其的得到改正。教师的批评,不应是大声斥责,也不应挖苦讽刺,更不应拍桌打凳。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这些“小太阳”们得到了几代人的娇宠,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果教师的批评方式粗鲁,不但不能使其改正错误,相反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破坏师生之间的良好感情。可见,只有巧妙地运用批评,从学生的家庭环境、心理因素、个性特点出发才能打开学生禁闭的心扉,使之幡然醒悟,使之改过自新,使之“去人之短”。那么作为一名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批评教育,讲求批评的艺术呢?
  开口批评前,要虑及言后之果
  有的老师批评学生时,爱用一些刺激性的表达方式,认为使之可以悔悟,但效果确适的其反。有的学生因此产生对立情绪;有的因此不愿上学;有的离家出走。有的老师批评时爱用挖苦的说法:“这么简单的题还出错,真苯!上课讲话,脸皮真厚。”这样的批评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有的老师爱用惩罚式:“不愿听课的,到后面站着或者出去。”这种方式或做法容易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还有的老师爱用挑拨的说法:“他一个人弄得大家都学不成?”这会影响同学团结,还会引起同学的反感。这些批评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开口批评时特别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应虑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用微笑来暗示
  用微笑的方式去批评学生,实际上是动之以情的批评法,常常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学生上课迟到,这时,老师对其微微一笑,该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并能告诫自己:我迟到了,耽误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时间,下次我一定要按时到校。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对该同学大声责备或罚站,这位同学这节课能上好吗?其他的同学听课情绪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把批评变成鼓励
  擅长育人的老师,大多少批评,多鼓励,尽量把批评的说法换成鼓励的表达方式。记得我校举行拔河比赛时,我自以为我所带的班级一定会赢,因为我班同学个高,体力强。可第一场比赛下来,我班却因为一部分同学集体荣誉感不强,怕苦怕累而输。我当时特别生气,真想狠狠地训斥他们。又一想,在这个时候训斥大家,会影响大家的情绪。于是我平静地说:“我们没有输,我们赢了。”同学们满脸茫然,你看我,我看你。接着我又解释到:“人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班同学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了班级集体的荣誉,就一定会排除困难,取得胜利,同学们能做到吗?”同学们响亮地回答:“能”。结果同学们在后几场比赛中,表现的很顽强,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用故事来感化
  生动的故事是一部可借鉴的“历史”。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或出现不良倾向时,我喜欢用讲述相关的故事,来启发学生认识错误,感化其心灵。如可以通过讲述名人奋斗史,使那些犯了错误而自暴自弃的学生热爱生活,重新振作起来;通过讲述“浪子会头”的事迹,使那些犯了错误的破罐破摔的学生勒马回头,通过讲述“早恋”的可怕后果,使“早恋”的同学正确认识同学间的友谊、情感。好的故事可以挽救一个人,如果我们善于用故事感化学生,则胜过你千百次的批评。
   用严词来说服
  有的同学纪律观念淡薄,违反了课堂纪律,又并非初犯。对于这样的学生就要对其进行具有说服力的批评,绝不能姑息迁就。采用这种批评方式时,批评的内容一定要准确集中,切忌目标不明;批评的语言一定要清楚明了,切忌含糊其辞;批评的态度一定要诚恳端正,切忌威胁鄙夷。例如我班一位学生经常迟到,上课讲话。我把一周内的班级日志拿给他看,狠狠地批评了他,使他明白经常迟到违纪的严重后果。事后该生表明要痛改前非,争做一名优秀学生。果真不错,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再也不迟到,上课也不再讲话了。运用这种批评方式,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要让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讲究教育的实施性,善用批评这一育人的“武器”,使学生听了能够“在心中点头”,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