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节目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作者:广德县流洞中学 雷琼| 时间:2005/8/30 13:13:3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06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材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面。随着对新课程观的理解,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其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也逐渐被认识和利用。但城市和农村的地区差异导致语文资源使用和交流的不同。相对于城市,农村语文资源匮乏,收集方式单一,怎样能够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语文资源呢?我认为语文教师不应放弃电视节目这一有待开掘的资源。因为如今,看电视节目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修课”,更是农村中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看电视冲击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电视节目的熏陶下,增长语文知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这可是一举多得的美事。语文教师决不该轻易的放弃这一有待开掘的资源,也决不能使这块肥沃的教学园地“放荒”。
一.利用电视节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告诉我们:“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起点,更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看电视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利用有些电视节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由于教材中将“乡愁”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况且初二的学生对乡愁这种情感没有生活体验,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也就无法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的作用。于是我就用同学们熟悉的一则关于“思念汤圆”的广告导入新课——“思念是小小汤圆”,吃汤圆就是家人团圆的时候,如果家人不在,那么就会产生思念。根据这则广告,学生理解乡愁的意蕴就容易多了,而且学习兴趣也就上来了。
电视节目是一门综合艺术,知识五花八门,形式直观生动,它形象生动地给人知识、智慧和经验,陶冶人的情操,所以除了一些广告助我们一臂之力外,有些电视剧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我若为王》时,就从《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高涨起来。由此可见,电视节目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怎样使之成为积极影响,在学生看电视中挖掘淘洗出有利于语文教学的“金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电视文化”。
二.利用电视节目化抽象为具体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语文这门学科更是博大精深,那些深奥的文言文,繁芜的文体及枯燥的政论性文章,甚至现当代的一些小说,都会使学生感到抽象,难以接受。而有些电视节目却能帮助他们或多或少解决这些问题。
我在教学《我若为王》时,除了用电视剧导入新课外,同样利用电视剧解决文章重难点。理解文中的“王权与奴性”是学习这篇杂文的关键之处,而光凭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像捧星星捧月亮一样”,还是很难告诉学生什么是“王权”,但当我讲到电视剧《汉武大帝》时,看过这部影片的同学马上会联想到汉武帝上朝时登上金銮殿一甩龙袖的威风,百官齐呼“吾皇万岁!”的情景。这时,学生对“王权”也就心领神会了。即而谈到“奴才”,不用我说,同学们脱口而出——“和绅”,这样,我也就不用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解释什么是“王权”,什么是“奴性”了,学生在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加以想象,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学习《边城》时,理解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以及湘西江城的人情美是本文的学习难点。何况人性美、人情美本身就很抽象,即使我用一节课,也难以给学生讲明白这个问题。于是我就利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个节目——《千手观音》,当我一提到这个节目时,学生马上七嘴巴舌讨论,甚至非常激动。我就问他们为什么激动,学生都说被那二十几个特殊的演员所感动,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听觉能力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就是第一生命,可是这二十几个聋哑人却将这个节目演绎的这么完美,这背后到底有多少泪水、辛酸?常人难以想象。经历困苦、艰难、挫折,也要活着,并且要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体现了一种人性美。当时观众给予了最热烈的掌声,甚至流出眼泪,这就体现了一种人情美。这时,我也激动的声音哽咽,有些学生也热泪盈眶。我激动的告诉学生,我们的这种表现也体现了我们身上的人性美、人情美。就这样,我巧妙的利用了这个节目,化抽象为具体,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人性美、人情美,而且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
三.利用电视节目获得写作素材
写作文不仅令学生心烦,也令老师头疼,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素材,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没有创新,没有个性。这也难怪,因为学生的生活范围太狭窄,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由于农村中学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一些好的课外书籍。我就想何不将电视利用起来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写作文就利用有些广告为自己提供素材。如写《忘不了那一双眼睛》这篇作文时,有个学生就想到了“希望工程”公益广告,着力描绘了戴明娟的大眼睛,挖掘那双眼睛里的内容;以“责任”为话题写作文,就有学生用倪萍为“二十一金维他”做的广告词:“家人的健康,我们的责任”;以“宽容”为话题,有学生就想到一则公益广告:“年轻人,把心放宽啊,就不挤了!”;以“青春”为话题,有学生就引用了“伊利优酸乳”里的广告词:“青春滋味,自己体会!”。另外,一些法制性的栏目如“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就有了自己的特色,甚至跟上了时代的脉搏。
当然,除了一些有趣味的、有深意的公益广告能为学生写作文带来灵感之外,电视剧也能利用起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高中语文第二册的写作中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我用了两课时讲授了有关知识,然后要求学生描写出人物并展现其个性,但结果并不理想。我发现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展现个性,单纯靠知识讲授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于是我就让学生置身电视剧直观的形象前,人物的喜怒哀乐是通过直接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出来的,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学得轻松。特别是电视剧擅长的人物“特写”,更是学生描写人物外貌的样板。所以我就要求学生利用周末选择一电视剧,指导他们学以致用地看,去除了兴趣的盲目性,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掌握记叙、描写的技巧,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涉及面较宽的人文学科,只掌握单纯的汉语知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中语文学科的需要。新科学、新知识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朝人们袭来,仅从教材、课堂中获取信息确实已落伍了。读报刊、看电视正好可以弥补此缺憾,而电视节目以其形式新、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展现它的优越性,语文教师应开发和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有计划的、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收看,定会使学生获益匪浅。像“动物世界”、“全国大中专生辩论会”、“科技博览”、“实话实说”“电视散文”、“请您欣赏”等栏目,学生获取的信息,接受的熏陶,我在此简直无法言述,有的栏目就连解说词也不失为学生仿效的佳品。因此教师要“善假于物”,开掘电视节目这一教学资源,但一定要引导得法,让电视节目在语文教学中大放光彩。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