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网络时代,德育与时俱进

作者:河北无极实验学校 赵淑珍|  时间:2004/6/1 22:45: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22
 
  内容提要:德育工作既是老问题,又是新课题。社会在变化、环境在变化、人的思维也在变化。特别是在网络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更多地是给了人们便利、快捷,使我们的生活更加高效、完美。网络是挡不住的,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现在的学生也和网络密不可分,他们是网络时代的成员,未来是他们的,他们更应该接触网络、熟悉网络。面对世界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教育首当其冲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作为主要的教育部门学校,对学生的网络行为更加须要引导和规范并重,学校德育教育也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
 
  互联网络的发展正在悄然带来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学校在网络时代如何开展德育活动,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新课题。
  一、网络向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我们认为,“网络时代”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和“信息社会”、“信息时代”的概念更相似,“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网络”及“网络辐射”,已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具体体现在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养成、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由于青少年的好奇心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且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常有网上或网下危害别人或受危害事件发生。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容回避的问题。“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直接影响:调查分析显示,青少年学生上网者越来越多,但他们很难从网络中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长对此无能为力。
  目前网上的危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网恋、黄色污染、网上骚扰、夺网者与夺网活动等,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很大的精神危害。同时“泡网”时间过长、花费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多数家长对其花费控制较严,个别学生沉溺“网”中不能自拔,为支付上网费用有时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甚至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间接影响: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感到,虽然只有部分学生上网,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很多东西,却是直接或间接来自网络。这些东西有些是积极有益的,有些却是我们在平时不提倡甚至是“严禁”的,但究其来源,只有极少数直接来自学生上网所得,大部分来自其它渠道。所以我们感到要研究好本课题,应从“时代”的大范围多方位全面考虑,综合地看问题。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成因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时期,是人生中的关键期和危险期。这个时期,青少年伦理道德倾向尚未定型,是塑造良好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但也极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误导而步入歧途。
  我们知道,道德的产生与形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共同的约束,而网络的诞生,在现实社会之外又缔造了一个完全没有地域限制的虚拟社会。面对面的、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变成了互不见面的虚拟交往;网友之间难以进行身份鉴别,网上交流可以完全无所顾忌。互联网的发展使青少年所面对的伦理道德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会比较容易地被错误的思想、言论所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有的时候,还容易将虚拟社会的东西当成真实的存在,对现实世界的道德标准产生排斥心理。
  我们再来看青少年学生为什么这样迷恋网络?不难发现,网络适应了青少年心理特点:
  第一、青少年好奇心重,对新鲜事物较感兴趣。网络对于他们来说有无穷的未知数,因而也就有了无穷的吸引力。
  第二、网络中能充分展示自我。现实中他们听惯了父母和老师们的唠叨和说教。他们厌烦了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模式,他们极力想摆脱一切束缚,寻找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三、网络还满足了青少年渴求友谊的特点。青少年需要友谊包括与异性的友谊,特别是现在独身子女时代,他们渴望交流,但这在现实中有很大的困难。
  第四、网络满足了青少年主体意识。在网络中他们自己说了算,不受任何人限制,说错了也不担心别人的批评。
  三、对网络行为须引导和规范并重
  由于网络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有些教师和家长谈“网”色变,甚至严禁学生上网。我们认为这是因噎废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目前网络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精神鸦片”和“精神垃圾”,但我们综合地说,网络更多地是给了人们便利、快捷,使我们的生活更加高效、完美。网络是挡不住的,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现在的学生也和网络密不可分,他们是网络时代的成员,未来是他们的,他们更应该接触网络、熟悉网络。禁止他们上网,就是堵塞他们的未来之路。
  同时,即使学生不接触网络,但是他们不可能离开现实的生活,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稍加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很多的东西,很多的思想都与网络有关。我们不可能封杀网络,更不可能封杀生活,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面对现实,研究对策,只有这样,才是积极态度,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行为要引导和规范并重。
  国家对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十分重视,于2001年11月份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明确提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这是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有效地规范,它对增强青少年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倡导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网络环境,荡涤网络中的不文明现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学校德育要与时俱进
  在网络时代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去帮助青少年端正思想,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
  北京海淀区有一所有“网络教育试验田”之称的十一学校,他们召开的“网络•德育”现场会,可为我们的工作提供借鉴。他们在学校从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网络德育认识,到以网络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网络德育基地,创建了“红旗飘飘”校园网站;设置了班级网页、个人网页;建立了学生电子档案;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评选“十佳”、网上讨论“热门话题”等多种活动。在实现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有效结合,形成有效育人载体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结合外地经验和本地实际,我们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首先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只有熟练地掌握和使用网络,才能运用网络来开展德育工作。而现实的情况很令人担忧,在网络这方面学生比老师懂得还多。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老师自己也应通过自学的方式来掌握网络,否则很容易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2、学校应重视开设信息课,教学生网络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网络道德。教会学生区分网络与现实的异与同、网络中的利与弊,来要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免疫能力。
  3、德育工作必须主动走进网络,填补网上“德育空白”。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拿起“武器”,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精心制作学生喜爱的网站,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加强学生心理和生理指导,特别要重视校园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每一步。
  5、开展班级网页和个人网页设计活动。设计班级网页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锻炼自己运用电脑的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增强对网络及网络“辐射”的免疫力。真正要保证学校德育的效果,最重要的还是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对他们的道德和法制教育,这是培养新人的最根本途径。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复杂的,多方位的。学校德育工作应努力研究新形势,适应新形势,作为教育领导和教师都应是网络时代的先行者。学校德育工作要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与时代的步伐相结合。德育教育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主要参考书:《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主要观点: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