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谈话的艺术——读《齐桓晋文之事》

作者:湖北大冶市第一中学 张幼军|  时间:2005/9/8 12:54:5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911


  
  很多文章在谈到孟子散文的特点时经常出现“辩论艺术”、“反驳艺术”、“诡辩艺术”之类的词语。论及《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时亦如是。我以为这是不确切的。
  我们知道,孟子的散文都是孟子和他人谈话的记录。《齐桓晋文之事》则是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我读该文的第一感觉是既无“辩”,也不存在“驳”,更不是“诡辩”。它实实在在是一次谈话,一次心气平和的谈话,一次循循善诱的谈话。全文以“齐宣王问曰”开篇,通篇皆是有问有答,问问答答,似乎与一般的谈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细细揣度之,这确乎是一次充满机智的谈话,充分表现了孟子的谈话艺术。
  这次谈话齐宣王询问的是“齐桓晋文之事”,也即关于武力攻伐的历史经验、方略,而孟子这次谈话的目的则是要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即实行仁政教化,简言之,齐宣王热衷于“霸道”,孟子倾心的是“王道”。和一个崇尚武力的诸侯王谈王道?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他们谈得拢吗?用现代的话说和一个好战分子谈和平,不是对牛谈琴吗?用孟子的话讲,那不是“缘木求鱼”吗?然而孟子就有这么个本事。他们还谈兴很浓呢!这奥妙究竟在哪呢?
  孟子谈话的艺术在于摸准对方的心理,寻求共同语言。摸准了对方的心理就能获得共同语言,有了共同语言就能营造谈话的环境氛围,有了谈话的环境氛围就能牵着对方的“牛鼻子”一步一步“引君入彀”让你就范。《齐桓晋文之事》不正是这样吗?
  当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时,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对“霸道”不感兴趣,也不知道。似乎一句话封了门,根本没有谈下去的可能性了。而孟子谈话的机智在于他能马上迎合齐宣王希冀称霸天下的心理,成功地扭转话题:“无以,则王乎?”你不是想要征服天下吗?有两条选择,一是武力攻伐,一是行王道。你非不可要我说,那我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问“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显然,齐宣王当时只是这么敷衍了一句,并未将王道之事当真。可这却给了孟子将王道的话题谈下去的契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了一个对齐宣王极具诱惑力的词语“莫之能御”——你能做到安民,你就是不可战胜的。“莫之能御”,就是征服天下,齐宣王朝思暮想的不就是这吗?有了“共同语言”,谈话可以继续了。“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尽管此时齐宣王的对话里还带有调侃的味道,但可以看出他已多少动了一点心了!这又给了孟子将谈话深入下去的机会。孟子机敏地给齐宣王带上高帽子。在以牛衅钟的事情上齐宣王不忍其觳觫,孟子肯定他的“不忍”是一种仁慈之心,甚至说“是心足以王矣”。应该说齐宣王的这种“仁”离孟子所讲的王道还相距十万八千里吧,最多只能说有了“是心”已具备了行王道的基础吧,而孟子却故意“拔高”齐宣王,说他“足以”行王道了,还将这种不忍之心提升为“仁术”。从而打造了第二个他们的共同语言。这时才引起了齐宣王谈话的极大兴趣。于是“王说(悦)”,又是引诗,又是“于我心有戚戚焉”。至此孟子与齐宣王谈话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已经形成。在这样良好的环境氛围下共同语言也就会更多,如,接下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等等,齐宣王也就恭听不拒了。那么,孟子当然就可以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自由引喻,批评无忌,褒贬自如,可以纵谈自己的主张了。
  你看,孟子首先批评齐宣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与“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无异,进而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为喻,启发齐宣王“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并明示他,要行王道,关键在于将这种恩及禽兽的“仁”推及于百姓。接着,孟子巧妙地点出齐宣王的“要穴”——“大欲”,即“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不容置疑地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甚至“必有后灾”。此时,孟子态度之严肃,言辞之尖锐,批评之不客气,对“霸道”的否定之彻底,对齐宣王敦促之坚决,不但没有引起齐宣王的反感,倒是使齐宣王谈兴越来越浓,急不可待地说“可得闻与?”心服口服地说“吾昏”,“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向齐宣王描绘了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从而充分阐明了自己“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
  应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谈话,孟子以其杰出的才能和智慧,高超的谈话艺术在那里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当时齐宣王的确是被孟子说服了的。至于事后为什么齐宣王没有付诸实施,那又是另外的问题了。
  顺便还想说一点的是,有些文章谈到《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时,少不了概括出诸如“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长于比喻,步步进逼,笔端锋芒毕露”之类的艺术特色来。这些固然不错,但是,比较来讲,还是第二位的。如果孟子在这次谈话中找不到与对方的共同语言,没有造成说话的环境氛围,那么,如此之类的妙着就都无所施其技了。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Ong 于08-29 11:18发表评论: 第1楼
  • 我想请问当地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