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钱国币》的情感倾向
《三块钱国币》写的是大学生杨长雄与邻居吴太太的一场口角。事情的起因是女仆李嫂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心爱的花瓶,吴太太令其按原价赔偿三元钱国币,要求本也正当,但当李嫂实在拿不出这三元钱时,她竟搜了李嫂的身。当搜出的也只三毛钱时,她竟要李嫂拿铺盖去当铺押三块钱赔她,这就太过分了。这些都引大学生杨长雄的反感和不平,他们的矛盾也不断升级,争论的焦点由该不该赔偿而该不该典押;由口头的争吵而行动的拦阻;由杨长雄想动手打人而实行开口骂人;由吴太太骂还而最后杨长雄忍无可忍摔碎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
不管怎么说,这也只能算是一场“民事纠纷”,是一场很小很小司空见惯的民事纠纷。剧作家加以集中典型,幽默一番就具有了艺术的魅力和给人以为人处事方面的善意启示的作用。
剧作家要给人以什么启示呢?作者的启示是包含在他的情感倾向中的。现在人们一般都认为吴太太自私、刻薄、胡搅蛮缠、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杨长雄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能言善辨。这种“贬吴褒杨”说我实在不敢苟同。如果作者的情感倾向这么明朗,一看就明白无误,还设置成众这个人物干什么?杨长雄处事是明智的吗?
应该说,作者设置成众这个人物是其最高妙最得意的一招。作者对杨、吴的情感态度,正是通过成众这个人物传达出来的,作者对杨、吴这场口角的是非评判也是通过成众宣布“和棋”巧妙传达出来的。
“和棋”,明指杨、成这盘象棋不分胜负,暗指吴、杨这场争斗两败俱伤——一个破瓶,一个破财。这样争斗的结局固然对吴太太这样的人是个讽刺,对杨长雄这样的大学生难道不也是一个讽刺吗?你杨长雄同情李嫂,有心帮助她,你又十分了解你的邻居的为人,对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能吗?你发的那一番宏论又有多少价值,对吴太太这样的人不是对牛弹琴,白费口舌吗?故事的最终结局,对充满酸味和迂腐气的杨大学生何不是一个真诚而善意的批评?
应当如何来处理李嫂与吴太太的这场赔偿纠纷才是明智的呢?作者设置了成众这一人物,好象有意要以他的处事方式来与杨形成对照。
成众象杨一样对吴生厌,作品中有好几处或明或暗地表现了成众的立场情感态度。如:他说:“和一个女人打架?不大妙。可是我赞成给她一个教训”这是明对吴不满(当然,他不会当吴的面这么说)。当成众找杨下棋,杨要在里面下,成众要在外面下,当成众理会了杨是避开吴的唠叨时,说:“喔!里面和外面一样!”这潜台词是:外面的环境差,但对她这号人,逃到屋里就能避开嚷嚷?不理睬她!这里隐含了对吴太太生厌的情感。又如:杨将军,成说:“老兄,你也应该客气客气啊!怎么连将军你都不说一声!”这里的客气是对吴太太刚说的让李嫂照原价赔偿“可算是十二分的客气了”的话的揶揄,这里也暗含对吴太太的不满。尽管他生厌他不满,但他却不直接参与纷争。为此,有人评论成众是事不关己是冷漠。这不但对成众不公平,而且完全置作者的情感态度而不顾了。对吴太太这样的人,对处这样的纠纷,成众不参与才是明智之举。作品而且还写到他不但自己不参与争斗,还多次以“下棋”委婉归劝杨长雄平息战端这也正是成众高明之处。虽然没有象杨那样公开“据理力争”“仗义执言”“打抱不平”,可成众象杨一样是同情李嫂的,这可从他不满吴太太得到证实,而且他帮助李嫂的方式更明智。其实,他一开始就有心资助这位不幸的弱女子,并且拟定了一个资助“方案”,以下棋方式“集资”,他对杨说:“这盘棋,如果你赢了,我出三块钱;如果我赢了,你出三块钱。赢钱送给李嫂让她还债,怎么样?”可惜,杨给否定了,最末了自称穷光蛋的杨还是从自己身上掏出三块钱国币来赔上另一只由自己摔碎的花瓶。人们有理由问,既是如此,何不当初就爽快替李嫂垫上,或同意了成的资助方案!看来杨长雄与吴太太的争吵貌似振振有辞,实则全是废话,他处事是多么的不明智啊!这出喜剧就是这样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们看否定给人们看的。
从作者对剧中人物的褒贬态度中,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到这样一些启示:象吴太太这样的人,为人应当放宽容一些,不要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杨长雄们,是不是更应当注意改变一下自己处事的方式和策略,对一些不良现象和自己不满意的人和事,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是完全应该的,要批评的话,千万放明智一些、巧妙一些,可以来一点成众式的幽默,千万别冲动,别另生枝节,别激化矛盾,不然,只会伤了和气,甚至帮倒忙而把事情弄得更糟!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