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出山看人物描写的烘托艺术
作者:安徽省舒城中学 何登保| 时间:2005/9/10 12:32: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66
烘托本是绘画术语,金圣叹说:“欲画月也,月不可画,因而画云,画云者意不在云也,意固在于月也。”“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篇章,作者采用烘云托月的方法,为诸葛亮“隆中决策”作了层层铺垫,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典型地体现了我国传统小说中人物描写的烘托艺术。
名士三荐
刘备奋斗半生,颠沛流离,受尽曲折,未建尺寸之功。这时隐居的高人司马徽指点迷津,认为他“命运多蹇”的真正原因在于“左右不得其人”,并说“伏龙风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忙问伏龙风雏是何人,司马徽抚掌大笑,闭口不答,以致刘备寝不成寐。其实,伏龙就是孔明,司马徽算是卖了一个关子,一荐孔明。
徐庶托名单福,久闻刘备招贤纳士,投托刘备门下,被拜为军师,识破曹操“八门金锁阵”,大败曹仁。后被曹操设计,将其母劫至许昌,徐庶只得与刘备半道而别。徐庶临行之前,走马荐诸葛,“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并且竭立推崇,“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又用自己与之相比,“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称之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二荐孔明,令刘备心驰神往。
徐庶走后,司马徽再次相访,刘备再问,“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司马徽面对刘、关、张,答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言罢,又飘然而去。
司马徽、徐庶是当之无愧的名士,名士荐名士,足见孔明之超尘绝俗。
刘备三误
刘备得司马徽指点,如梦初觉,思其言,想其人,访隆中前后,可笑有三次误认行为。
刘备率关羽张飞一同来到隆中,不意孔明远出家门,踪迹难寻,归期不定。刘备正在失望之时,“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如此仙风道骨,刘备十分肯定地说:“此必卧龙先生也!”并“下马施礼”。原来,是孔明之友崔州平也。
将近茅庐,忽闻路旁酒店中有一人作歌,一人击桌应和,二人歌罢抚掌大笑。刘备听歌中之意,既有建功立业之渴望,又有怀才不遇之感叹,料定此中必有一人是孔明!于是,尽礼节叩问,原来,又是一场误会,二人是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错把隐士作高人。
辞别二人,上马投卧龙冈而来,童子相告,“先生在堂上读书。”刘备在门侧窥之,见一少年拥炉抱膝,诵清雅之章。刘备走上草堂,曲身施礼,“久慕先生,无缘拜会,……得瞻道貌,实为万幸。”少年慌忙答礼,“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登堂入室而不见主人,刘备惆怅之情自不待言。
张飞三怨
刘备一顾茅庐,访孔明不得,惆怅不已,张飞却说:“既不见,自归去罢了。”毫无留恋遗憾之意,此为一怨。
过了数日,刘备探得孔明已回,便备马前往。张飞又道:“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语气傲慢,目中无人。来到庄前,又未遇见孔明,张飞道,“那先生既不在,请哥哥上马。”本来就不愿来,又白跑一趟,张飞自然不满。可刘备不肯错过任何机会,向其弟探听孔明有关情况,张飞又口出怨言:“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此为二怨。
最生动是第三次,刘备又计划前往,稳重的关公也心生不满,“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而刘备却说得更谦恭,“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张飞愈怨,愈显示孔明求贤之诚。这一次,刘备终于不虚此行。可孔明正在睡午觉,刘备拱立阶下,久不见动静。张飞又大怒:“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快人快语,“怨声载道”。
环境三衬
刘备初到隆中,未见其人,先看到了这块风水宝地。遥望卧龙冈,果然清景异常,高冈屈曲,流水潺湲,修竹叠翠,野花吐馨。孔明之居,极其幽秀。此为一衬。
访孔明不得,刘备留恋难去,再望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真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钟灵毓秀,地杰才有人灵。此为二衬。
再访孔明,时值隆冬,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这里的风雪描写作用有二:雪的洁白衬托孔明的高洁雅致,风雪载途渲染孔明探访之艰。正如后人有诗赞曰:“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写探访之艰实际上仍然是写孔明之贤。此为三衬。
写孔明出山,而篇中却无孔明,善写妙人者不在有处写,正于无处写。通过四周环境、通过周围人物来写这个人,使之如闲云野鹤,踪迹不定,方见其人高远,烘云托月,隐而愈现。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