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新谈”

作者:汤塘中学 罗慧琼|  时间:2005/9/11 23:04: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16
  "因材施教"最早是由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提出来的。同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某些学生就行之有效,而对另一些学生就不行,是教学方法不对吗?那为什么有的学生就能学得到、学得好,而另一些学生就学不到、学不好?这就是所谓"材"的不同。
  什么是"材"?除了个人素质不同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不同,学习能力就是指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理解能力、悟性、学习兴趣等因素导致其在接受知识是否存在障碍,倒不是说某些学生的素质就比别人差,只不过是他某些学习方面的能力有所不同,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差生"。这样,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基础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就应该因不同的学生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道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对于能很好地领悟知识要点的学生我们自不必去说他们了,但是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学习基础较差,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普通的学生多两、三倍;甚至有的头一天学习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这还是在学生肯学、教师肯教的前提下出现的"可喜"现象,而有一些无论教师怎么教都不愿学的学生就更令人头痛了。
  学生肯学,教师肯教,固然是可喜的,但是也遇到有些学生:当时学会了、记住了,但过后不久就忘了,于是老师又教、学生又学,他又一次理解了、记住了,然而几天后又一次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事重复多次,就算老师肯教、学生肯学,又有什么用?而实际情况是:这样多次反复后,老师和学生都会精疲力竭,放弃努力。
  那么,这样的学生是不是有智力障碍?实际上大多数不是的。教同样的知识,别的学生学一、两遍就记住了,而他们反复学了十几、二三十次都还是记不住。家长们叫苦:不是说没有教,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有时是小孩哭,大人也一边打、一边哭,就这样逼着他学也记不住,真的很像弱智的。但是平时看他们说笑、玩耍、吃饭、穿衣等日常行为活动,与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这就不会有智力障碍啦。那是为什么?老师的课没上好?为什么其他学生又能学到呢?根据老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很好地接受教师传授得知识的能力,而不在于老师的一节课上得怎么样,也不是因为学生有智力障碍。这样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接受老师所传授得知识,哪怕教师上的课再好,恐怕也是"对牛弹琴"。
  那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啦?其实教育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但千万不要误解为“课上不足课后补”而让学生留堂,重补当天学过的内容。而且如果只是照搬课堂上讲授的知识,那只是让学生不断的去机械记忆,即死记硬背,这样的话,像前面所说的,就是重复十遍、二三十遍,不接受的学生还是不接受,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况且他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重复做同样的教学活动,甚至有可能造成学生厌学——一种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而不愿继续学,这样只有一个后果:学得愈差,就愈不想学,而愈不想学就愈差的恶性循环。
  课还是要补。但关键是补什么?怎样补?凡事都有解决方法,一种不行就换另一种,不对的就改,直到对症下药为止。究其根本,我认为这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导致的,只要把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培养好了,这个根本问题一解决,就不存在课后留堂、补课的问题啦,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
  不要让学生局限在课本的文章上,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些书。但是有的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大,因此对他们的阅读内容就要有选择,这一点至关重要,正像我常对学生说的:"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即:一、要让喜欢读书;二、要有选择的读一些好书;三、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对于小学生,应该选一些图文并茂的,能用鲜明、有趣、引人入胜的形式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含义的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的连环画版;以及科普连环画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绘图本等。让学生在笑中学、在游戏中领悟,这正是"寓教于乐"。另外,不一定对每个学生都有什么硬性的要求,而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愉悦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样做了,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尽可能多的产生问题:关于周围的社会、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正是这样,学生会从他们在周围社会、自然界中遇到的事物中,发现某些使他们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学生通过阅读,对原来所未知的世界产生的某些惊讶、赞叹,会促成两个结果:兴趣、疑问。而学生有兴趣、疑问,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已经初步形成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