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形成
作者:柳州铁路局子弟学校:夏卓亭| 时间:2005/9/14 18:27: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47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这一名言,道出了客观事物具有多侧面多角度的特征。作为主体,初中生自身的观察力体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特点,他们把所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单纯地定位在自己的已有经验上。对客观事物的联想力,呈现出直线型的特征,而不是辐射状的。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就要充分挖掘初中生潜在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多维度地观察事物。为了拓展学生的观察力,在一次课外写生课中,笔者进行大胆实践:有两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人即便接近,它们一样自由自在地飞舞,好像故意在人们面前展示自己妩媚的身影。对这一情景,我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观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想,并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此,很多学生都是就事论事,毫无创见,对两只蝴蝶嬉戏的描写停在表面上的占绝大多数。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同一事物,可以换一角度去观察,不要单从一个角度去理解,去认识。我又结合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写作手法来谈诗人是如何从地上的街市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又联想到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并就如何多维度的联想进行一番阐释。最后,我提了一个问题:“两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哪一些现象有相通之处呢?”学生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及时地归纳总结了这些看法,并及时地对他们加以表扬。讲完这个事例后,从学生的反映上和他们的表情动作上可以看出他们获益匪浅。于是,我又以“喜鹊在枝头叫”;“大热天,狗吐舌头”为例。趁热打铁,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观察和联想。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条件。语言是建构文章的血肉。生动丰富的语言表达往往给人一种恰似无声却有声的意境美,贫乏枯燥的语言表达则会让人产生厌倦情绪。初中生的语言习惯更多地体现贫乏枯燥,在写作过程中,“话到嘴边而无法表达”的现象时常出现。每当写作文时,大多数学生都不符合作文语言的要求而得低分,这常常困扰着家长、教师和学生。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在作文课中,我以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尝试,扩句、挑句、练句、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多种语言运用形式穿插进行。扩句,要求学生在简单单句的基础上扩充成为一句复杂的单句,并能体现出某种意境地。学生在这项练习中,充分发挥潜在的语言优势,一些“话到嘴边”的现象荡然无存,而且还表现出追求语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要求把下面两句简单单句扩充成复杂的单句:一条路;一片森林。有的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扩充了形神兼备的句子:一条像蛇一样弯弯曲曲的路;一片茂盛而幽深的森林。学生在这项练习中,懂得了如何使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一些学生抱怨的文章篇幅不长的现象也因此而得到解决。又如:以“思绪”造句。有学生写道:“那思绪像一条连绵的小溪不停地流淌起来,那思绪像一条小船被搁浅在岸滩上。”进而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映衬、象征、抑扬等表现手法,构建文章的整体脉络,使之腾挪迭荡,回味无穷。当然,这对于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讲,考虑到他们自身的写作能力,要求应是循序渐进的,要让学生“得之渔而非得之鱼”。除了授予学生一定的语言运用技巧,还要注意学生自身语言积累习惯的培养,语言积累在作文写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笔者发现,写作时语言丰富的学生往往自身的语言积累很丰富。他们非常重视对课文、作文选、报刊杂志中的优美语句、名言警句、俏皮话、歇后语进行收集,系统地归类和整理,并在言谈写作的过程中经常反复使用,然后形成自己内在的语言体系。在新课标中对语言积累也提出相应的要求,在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新课标课本中每一单元每一课课后除了思考和练习之外,都增加了字词积累。对于这些字词积累,任课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教学。按照新课标的标准,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上,而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培养学生的字词运用能力。可以让学生根据字义造句,以不相同的几个词进行组合,写一段情景兼备的文字等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练习的过程中,有效地积累这些语词,把书面的东西抽象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知识。由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和接受教育水平的不完整性,他们体现出起伏性大,易接受,运用能力不强等特征。教师在培养初中生写作能力时,要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拓展他们多维席的想象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