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记新学期开学的起始课

作者:李晖|  时间:2005/9/14 19:57: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11
    
  每一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是一个过渡,学生心理仍停留追假期的随意散漫的状态,缺少整肃,所以尽快把学生的心思收拢来,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是首要目标。这个时候不宜第一天就上新课,但是,如果来检查假期作业上,也会少了一些兴味,叫学生生厌,影响后面的进程。因而春节过后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安排学生分组漫谈假期中的收获,内容没有具体限制,只是做个交流,但要求有个同学做概括性地记录。
  当时教室里场面热烈,这里面有一个假期未见的亲热。有的同学眉飞色舞地讲述亲身经历,有的有理有据地阐述时政热点问题,有的或吟或歌地描述一首流行乐曲,甚至有的同学引经据典地评价第二册语文教材中的某些文章的。我来来回回地巡视,或倾听或质疑或指导,忽然我捕捉到这样的一些话:“……我觉着今年的春晚办得不错,特别是各省送来春联都很有特色……”我走了过去,问他有没有记下来,他拿出来一个本子,各省的春联很完整地写在了上面。清晰工整的字迹足以说明笔者对内容的喜爱,我夸赞道:“你真是有心人!”,我信口问了一下这组的学生对春联有没有兴趣,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地大声说“有”,其他组的人也围了过来,还七嘴八舌地说了几个像“比目鱼 ”对“独角兽”的典故。显示出很大的兴趣。同学们的热情触动了我:对联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明珠,它的简约与丰润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大师,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对联佳话。可有些年不大被人重视了,只有在过年时才想起。同学们有这么大的热情,何不趁热打铁,让他们领略体味一下对联的语言魅力呢?
  我选择了五组春联,用投射仪放了出来。一双双眼睛都亮晶晶地定格在屏幕上,嘴巴里不停地叽叽喳喳。对了,不能让他们这么容易就知道各联写的是哪个省,让他们猜猜看,我把各省的名字遮住了,同学们前后左右地讨论起来,有的比比划划,有的含首沉思,有的急急翻书,有的争得面红耳赤。
  三分钟后我个别提问。要求不仅说出各写了哪个省,还要说依据。之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对对联的了解去发现对联的特点,接下来又让学生就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各省对联择一联最喜欢的或都最不喜欢的,简单做个评价。对于这三个问题,学生回答的不怎么全面,也缺少深度,这些只言片语都是思想的火花,智慧的星光,假以时日,火花必将可以燎原,星光必然灿烂满天。我给予了热枕地肯定,并做了一些补充。
  利用最后5分钟,我让学生给绍兴拟写个春联,下课时交上来的春联是就出现了下列的一些作品:
  ①乌篷船上品老酒   八字桥头话鲁迅
  ②陆游舞剑沈园展壮志  鲁迅挥笔乌镇唤觉醒
  ③鉴湖水碧飘来桨橹声声  柯岩石奇传出回音阵阵
  ④绍剧 越剧  莲花落  齐唱会稽文化     霉菜 黄酒 茴香豆  共品古城奇味
  ⑤鲁迅愤 陆游忧 爱国赤心   兰亭墨  鉴湖水  古城风韵
  ⑥欸乃声声长篙撑开九曲流觞   书香阵阵墨宝绘尽千载诗稿
  这些对联还有些稚嫩,存在着平仄不调、语法不通等问题,但选点、用词、造意等方面都有创意的显现。 
  反思:
  ①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学语文,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把学语文的视野由课堂投向更方阔地生活空间,让语文的知识与能力根植于现实生活土壤。
  ②当学生对一个知识点有需求时,这也是他心理状态最积极的时刻,打破教师预设的思路,转而满足学生求知欲,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文观。
  ③有位教育者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师应该独具慧眼,善于捕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随时随地发现学生的兴奋点薄弱项错误区,并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④教师的知识储备要丰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