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道士塔》教学中的困惑

作者:佚名|  时间:2005/9/15 11:53:0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31

 

  以前看到一个教育的寓言:跳蚤能跳多高。讲述科学家用一个实验说明了没有限制跳蚤能跳到让人意想不到的高度。引用这个寓言来阐述教育上的一个道理。似乎给学生压抑的便是教师的教和为检测教学效果的考试。如果没有了这两样的限制,学生也会像那跳蚤般能跳到让老师惊讶的高度。但是实际情况怎样呢?
  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应当是教学生学的意思,在教学合一中能够达到教学相长。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截然分开的。学生习惯了有东西压制着,你忽然拿去了压制他们的东西,比如说让他们自学一篇课文或者自学其它的课目,学生所表现出来很茫然,一节课上无事可做,养在笼中的鸟儿放回归到森林里去了,因为长期的驯化已不能适应自然界的风雨!
  今天中午课上,我让学生阅读余秋雨的《道士塔》,给出了写作的提示:谁是罪人?是学者还是强盗?敦煌文化重现辉煌?
  这样的三个话题基本上涵盖了作者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在第一教时笔者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节课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把他们的文稿收上来一一看了一下,却让我大失所望,他们对课文内容浮浅的理解,只是简答题一般的结构方式,干瘪而无味的语言,更有草草的书写,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感觉这节课尝试的失败。
  我真的想不通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却是那么的无能。其实阅读材料并不深奥,课文的内容也易于理解,可是学了十几年的书,字写不好,句子读不通,思想内容理解起来也是似是而非,表达更是词不达意,每次考过之后,还津津有味地争论卷面上的分数,但是平时语文的素养如此的溃乏,真的有一种对语文无可奈何之感。
  回想起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似乎也没有值得借鉴的东西,以前教过我的教师的课都已随时间而灰飞烟灭了,研究那些优质课教师的课堂结构,师生活动的课堂实录收获也只是了了,谈不上什么启发和收获。学校里许多课题的研究,我参与过几个课题的研究,似乎课题的炮制也略微知道了这些课题研究的情况,每一项实验似乎都有一种美好的结局,而所有的结局其实都是在纸上谈兵,是研究者一种善良的推测。我因此也怀疑那些写在书刊杂志上的所谓经验。
  我似乎很相信,学生只有读,只有写,才能写好语文,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学生除了语文课本,参考书之外,读其它的书则会被班主任没收,教学生写,学生所有的活动都在教室里,这里面每时每刻都在教师的监控之下,教师不在,学生干部就充当了教师的耳目,每一次课外活动都被学生认为是奢侈的事儿,都是班主任开恩的赏赐。现在我也能明白,我们为什么写作文的时候一提笔常常笔落深沉,记下烦恼郁闷的事能够滔滔不绝,那是因为压抑在心里的委曲太多了,这里有竞争的急功近利,有背负家庭的希望的不堪之重,还有肩负着教师的名誉的分数,唯独失去了思考,我们的学习但底是为什么,对于目标的迷失,使我们的学习失去了冲动,失去了青春的激情的学习使得我们青春黯然无光。常常在一些庸俗的书里憧憬着一些无聊的虚幻的明天。
  教了十几年的书,面对现在的学生我忽然不知怎么教了。

文章评论

共有 6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蛋糕 于01-13 20:46发表评论: 第6楼
  • 我以为只有我们这个地方的学生是这样,原来都差不多。哎!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
  • 同山阿 于04-21 21:18发表评论: 第5楼
  • 我正在准备实习,如果哪位老师能给我一点建议,我将不胜感激,我的QQ是
    182543349,欢迎联络
  • 同山阿 于04-21 21:15发表评论: 第4楼
  • 我还是学生,但很快就要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了。从自身来看, 因为启蒙读物是武侠小说,所以比较习惯让心情随着书中人物的遭遇而起伏,一般读课文还是能找到些感觉,但有时也确实很难体会老师强加
  • qinger 于11-18 12:14发表评论: 第3楼
  • 我们的学生啊,作者悲的时候他们在笑,笑作者或笑深情朗读的你!--说那是做作!感情的匮乏与冷漠 不知是为何而起?独生子女的他们得到了太多的却很少想着怎样去付出,那么又怎能和美文中的大
  • だ若即若离ゞ 于10-28 00:12发表评论: 第2楼
  • 两位老师的茫然,只有两个月实习经历的我也深有体会...上了《道士塔》和作文讲评课,改完学生的作文,有的不仅仅是失望,还有伤心..."内容浮浅的理解,只是简答题一般的结构方式,干瘪而
  • 路痴(蓝) 于09-28 10:43发表评论: 第1楼
  • 深有同感!!我是一个年轻教师,带着一份热忱,一份憧憬站上了三尺讲台。然而,一切并非我想象的那样啊!所以一样的迷惑,一样的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