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登岳阳楼》赏析

作者:江苏滨海三中 陆可爱|  时间:2005/9/18 7:34:5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604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吴、楚:指春秋战国时的吴、楚两国之地,在我国东南一带。大致说来,吴在洞庭湖东,楚在洞庭湖西。
  坼(音彻):裂。此句是说洞庭湖把东南之地裂为吴、楚。
  乾坤:指日月。《水经注•湘水》:“湖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戎马句:指吐蕃入侵,长安戒严。
  轩:指楼上窗户。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简评〗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练习〗
  本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立誓的哀 于12-20 21:23发表评论: 第3楼
  • 624228547 于05-23 07:35发表评论: 第2楼

  • 于10-04 13:52发表评论: 第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