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我读,大家读——要重视课文的朗读

作者:wugang111688|  时间:2005/9/21 21:28:1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74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专家说:“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也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再看看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让孩子们读书,自己也读得很有兴致的描写:“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沉浸在读的情境之中。
  由此可见,“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要在语文学习中“入门”,乃至“入室”,必须讲求“读”,务必在“读多”、“读对”、“读好”上下功夫。
  一. 朗读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位教师执教《鹤群翔空》,文中有一段描写鹤群飞翔的优美舞姿、赞美鹤群的勇敢的文字:
  “这种景观多么壮丽啊!上百只鹤恰似飘摇于飓风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乍一看,鹤群排成圆形队飞旋,似在游戏;仔细看去,每一只鹤都一点一点冉冉高飞。”
  对此,老师没有详作分析、点评,只是在播放的轻音乐的伴奏下,配之以彩色的几幅鹤群飞翔的画面,让大家轻轻吟诵,尽情玩味,反复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美的遐思中。课堂内充满了一种恬静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谐的气氛。很快,师生对鹤的敬佩感情进入高潮,并让学生们陶醉。这种朗读的效果显然是不容置疑的,我想我们的语文课缺少不了这种气氛。其实,朗读除了齐读有这样好的效果外,其他的如:分组读,分角色读,个人读,包括老师的范读,都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情绪高涨,领受语文学习的情趣。
  二. 朗读可以提升文学素养。
  同学们经常接触的散文是作者对人或事物的一种美的发现,也是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它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深邃的意境。读这一类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有声语言来品味,进行再创造。
  不妨回味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那种慈母般的父子情怀,朴质、清淡、素雅不加任何雕饰的语言怎不使你动容:
  “……我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没有任何雕饰,全凭自然感情的流露,平淡中见隽永,真是个“情动于中尚不能自已”。平淡质朴的语言需要通过朗读,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有韵律节奏的语言更要读,更要去细心体会、品尝,感悟精神意象,久而久之,文学修养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使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众所周知,学习英语常常要读、要背,除了能增加词汇量外,还有一个培养语感的问题。随着考试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同学对文章中心的把握、问题重心的揣摩、词句运用的作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况还屡见不鲜,个中原因,就是分析文章的能力还不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悟性”还不高。此时,我们有些同学就不能仅从分析文章的方法上找原因,更应当多多朗读,这样,会使你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语言上通顺流畅,做到简洁正确,明白无误。
  四.朗读可以有助于语言积累。
  读是口、眼、心、手、耳并用的复杂活动,朗读时,多个感官互相作用。背诵也可以靠声带,也可以靠听觉、视觉。曾记得,笔者小时候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扫清了文字障碍后,是听唱片来背诵的。诸如人们唱歌也完全是凭声带来记忆背诵。背诵时,我们除了帮助同学们解决方法问题外,还就是要靠朗读,读多了,读顺了,读熟了,背也就不成问题了。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积累相当重要,它除了知识积累的作用外,更重要的也是文化的积累和修养,是人文思想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叶嘉莹教授说到古诗词对自己人生巨大影响时说:“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这足见积累的重要性。除了古典作品的背诵外,现代文学的佳作、佳句也有背诵的必要,它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思想、积累词汇、拓宽见识。
  你读,我读,大家读,让我们的校园里响起琅琅的读书声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