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课标”几点体会

作者:佳木斯第十一中学 赵锦佳|  时间:2005/9/22 18:45:3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06
    
  再次读完“新课标”,掩卷沉思,感慨颇多。一时间千头万绪,纷至沓来。
  一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确,时代发展,教育也必须发展,只有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的要求,教育才有发展。这也就是与时俱进。新课标清楚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很有指导性。
  二
  课程改革是关乎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绝不仅是教育界甚至几个专家、老师的“家务事”,不可以等闲视之。绝不能像辛亥革命中发生的那样,投机取巧,偷梁换柱,剪了辫子,改了名字,戴了“桃子”,就是革命党。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育如果不从思想上解决教师与学生的固有的教与学的理念,也绝不是新课程、新课标。
  三
  改革创新不是推翻所有过去的东西,而是所谓的扬弃,或者说是去粗取精,去“旧”存“新”。所以我们在探究国外教育,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经验时,还要关注国内“本源文化”。孔子的所谓“因材施教”的思想永远是对的;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的终极目的永远不可能与考高分的暂时利益等同。
  四
  有的教师的授课过程非常热闹,又是多媒体又是小游戏,教师在上面问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答得神乎其神,表面看,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融洽。可是下了课,或者过了五六天,学生所得不多,如同大张旗鼓挎着竹篮子去打水。这种情况时而见于表演课,华而不实,近似于坑蒙拐骗。
  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不是对新课标不理解,无法把握,而是一种取巧的表现,偷懒的体现。换汤不换药,拉大旗作虎皮,可以说曾经是中国的顽疾,这些在教育界不该继续。
  五
  如今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改革的进程、内容的更新、理念的进步,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吸收一切新的东西,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是给学生的,更是给广大教师的。这也是对教师的考验,广大教师应该勇敢地接受这种挑战,勇敢地担起这份责任。
  厦门大学的一位教师给同事们尽了十条忠告,我觉得很好,抄录如下:1.头重脚轻,满足一知半解 2.华而不实,耽于夸夸其谈 3.唯书唯上,缺乏独立思考 4.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 5.好大喜功,不愿踏实积累 6.脱离实际,乐于坐而论道 7.沽名钓誉,个人主义膨胀 8.吹拍拉扯,市侩作风横行 9.敷衍应付,整日得过且过 10、弄虚作假,热衷歪门邪道
  希望它时刻能给我们警戒。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