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能做个合格的教师吗?——-我的新教育观

作者:化楚水实验学校 王劲|  时间:2005/9/24 12:19: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95

  “今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必要做这样的思考:我能做个合格的教师吗?”这句话是春节过后,央视十套《读书时间》里杭州的一名语文特级教师说的。
  说真的,这句话当时就震撼了我,现在它还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是的。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日益深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匆匆而至的这个春天,那位特级教师说的这句话总是不时从我心底浮起,像小槌一般敲击着我,提醒着我,让我不能不作同样的思考,我,能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十五年前,我从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科毕业,成了一名我心向往的,也令人羡慕的中学语文教师,那一年夏季,我二十岁。
  我钟爱我选择的这个职业,我热爱她就像珍惜自己的青春一样,我喜欢教书的感觉。当阳光洒满校园,我面对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口若悬河,我面对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侃侃而谈,我面对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奋笔疾书,孩子们的心灵随着我的话语一起思接千载,一起遨游八极,一起起承转合,一起离合悲欢,他们因为我的快乐而快乐,因为我的精彩而精彩。为此,我不懈地努力;我的备课笔记是工整无瑕的,我的课前准备是面面俱到的,我的工作态度认真,我的基本功扎实,所以,虽然我还很年轻,虽然我在一所在城区数不到位置的初级中学里任教,但我开始赢得了一些荣誉:素质大奖赛、百花奖、职高中语文说课一等奖,参加上级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等等,那时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我是否合格。因为,我想,我一定是合格的。
  十五年来,在课堂这个小舞台,我始终是主角,我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是烘云托月的配角。十五年来,我忽视了许许多多:我讲的是否是他们能终生受益的知识?当我主宰着舞台时,配角们是否也有充当主角的意愿?如果我能够和他们一起做主角,我们的课堂是否会更精彩?


  我们的成绩不是会更出色?究竟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渔场的讨论有点不合时宜了,但道理却不言而喻,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肯定比我教给他的那些仅限于我们了解的一点儿知识有用无数倍,教会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肯定比全力以赴,不惜代价地追求某次考试的成绩要高明无数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在,几乎每一个从事教育,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人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最终成效不是以教了什么,而是以学到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来衡量。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检点我为之自豪,为之骄傲的前十五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有很多的缺憾的。
  当我站在讲台前神采飞扬的时候,我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尽管他思考的结果可能是前人或他人早已发现过的;当我强迫学生快乐着我的快乐,幸福着我的幸福的时候,我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尽管作为学习者他研究的方法可能是稚气而又不合逻辑的。当我告诉学生关于某一道选择题的答案一定是A或B的时候,我否认了世界的缤纷多彩,我忘记了学生也有一对能听风听雨的耳朵,也又一双能见云见月的眼睛,也有一个能思考能想象的大脑,也有一双能创造的双手,为什么是我,这个被他们尊为师长的我忽视了这一切?
  教学是一种沟通,更准确地说,教与学的关系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在这里,受教育者应该同时扮演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沟通的伙伴。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明确,在目前,即使在将来,倘若不能形成这种均衡的教育风格,教师的权威是不能维持的,好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可依赖的人,是拥有专业力量的值得尊敬的成人。这种权威决不是凭借制度的力量“外部强加”的,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风格“内在养成”的,这就是我的新的教育信条。
  “为什么我的双眼噙满泪水,因为我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
  我爱我的选择,因为这份执著,我情愿毫不留情地自我蜕变,我情愿在人到中年的时候重新把自己投入改革的风口浪尖,因为挑战使我更充实、更完善。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城市风 于11-09 00:20发表评论: 第2楼
  • 很感人!
  • 豆子 于09-27 08:29发表评论: 第1楼
  • 这篇文章很有感染力,让我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