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偏

作者:兰亭镇中学 郑国祥  时间:2005/9/28 10:09: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00
  
  背景:
  在班级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一些学习表现特殊的群体,被称为“偏科”。他们或“重文轻理”,或“重理轻文”。作为基础性课程学习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引起教师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许多教师要么力不从心,要么联合家长采用“硬压“的措施,往往收效甚微,甚则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问题变得更糟。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就愈大“,我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忽然有了一点感悟,这就是我的一次“纠偏”的经历。
  过程:
  师:《水调歌头》是人们在八月十五常常吟咏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就是在这文学名作中却蕴含着不少自然科学的道理,请用你的“火眼金睛”找找相关的语句,说说相关的科学道理。
  (学生活跃起来,特别是平时“爱打瞌睡”的一些男生)
  【师故意让这些同学回答】
  生①:“明月几时有”有科学道理。月亮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现代科学技术用碳14检测表明,月球的寿命与地球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球是地球分离出去的“姐妹”,也许是由于一次巨大的撞击“溅”出来的。苏轼他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才有此问。
  生②:“高处不胜寒”有科学道理。高处的温度比地面低,海拔每升高600米温度下降一度,苏轼他也懂这个道理。
  生③:“何时长向别时圆”就暴露苏轼不懂自然科学,月球是按照围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显示盈亏的,它才不管人们是分别还是团聚呢!
  生④:“月有阴晴圆缺”这句是自然科学的观察,我认为前面的同学认为苏轼不懂这一点不正确,苏轼认识到月亮的盈亏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
  生⑤:“千里共婵娟”也有科学道理。虽然人们远在千里之外,但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不会“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有道理,也很有矛盾,到底苏大学士懂不懂科学?如果科学道理都违背的还是成功的作品吗?
  (于是两种学生互相不服气起来,特别是语文偏好的学生)
  【师故意让这些同学回答】
  生①:如果苏轼不说“明月几时有”,就说“月亮啊,你是一亿三千万年的历史啊”,这样直露,还有诗意吗?苏轼这样说,目的是让我们跟着思考人生,思考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这是文学的笔法。
  生②:前面学生说“何时长向别时圆” “月有阴晴圆缺”两句的矛盾其实也不矛盾,因为第一句是拟人化的手法,表示人生的遗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又是把人生与自然相比拟的独特手法。
  生③:“高处不胜寒”既有科学道理又有文学含义。“高处”在这里可以指“朝廷的高位”,苏轼感觉到朝廷里的政治斗争的可怕,所以有了下文“何似在人间”。学自然的恐怕体会不到这一点吧!
  师:”狭路相逢勇者胜”,可是你们谁也没有胜利,只是证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原来苏轼既懂文学也懂科学道理,他只不过把科学和文学用相互结合的笔法来表达。是啊,文学和科学都是为了探讨人生和命运,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生若有所思)
  师:我再讲两点,你们认为挑食好还是不挑食好?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制作小板凳?
  生①:当然不挑食好,否则会营养不良。
  生②:当然既要牢固又要美观。
  师:是啊,努力打好基础,全面发展,将来才能成材。许多科学家和文学家都是一专多能的,像爱因斯坦还有日本的许多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等等;而制作创造也一样,牢固是科学家的事情美观是艺术家的事,许多发明家既是科学家也是艺术家。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仿句练习
  大自然的现象中都给我们许多教益:蚂蚁搬家,那是在启示我们齐心协力;         
                ,                ;                    ,                  。
  (学生踊跃)
  【追踪观察】
  在上《岳阳楼记》的时候,一偏理学生提出,洞庭湖是不是一会儿阴一会儿晴,天气变化多端?学生提出问题说明他肯思考,这是一种进步。教师就让一偏文学生来帮助他,通过互帮互学,学生认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文学笔法的虚设想像,目的是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的。
  感悟:
  (1)教师素质: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是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课堂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人云亦云,有的学生本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于是原本一次深刻的思维碰撞机会就错过了,原本一次很好的情感交流机会也错过了。因此,老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生生间、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往往在老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我们老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出来,加以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下面的课堂带来一份精彩。
  (2)教育本质: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会做人”的教育。
  科学和人文原本是相通的,完整的人是一个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一个理性和情感丰富的人。有人说“语文的差别不是分数的差别,而是做人的差别”,当我们学生“偏科”的时候,也可以说是“走火入魔”的时候,每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语文的丰富人文性、科学性决定了语文教师的人生责任性。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你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该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人文精神作为科学精神的底蕴,使科学真正造福于人类。可以说,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前提和保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孔子最早提出了“因材施教”,《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先也。”这段话就说明了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育的问题,因材施教就是要承认并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新课程推行的今天,提倡个性化教育的大氛围下,更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就像佛教中观世音菩萨那样,因以何身得度者便现何身为之说法。因材施教的现代内涵包括:因性而教、因龄而教、因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