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00字。
学生作文错别字溯源纠偏小议
---------------高中自主学习作文网络教学侧记
临川一中语文组 胡文飞 邮编 344100
摆在笔者面前的是一摞摞学生的作文本,每本作文里都圈圈划划着笔者的精力和感慨。作为一线教师,很感慨教师的辛苦和坚忍;也感慨学生的短视和功利;有时甚至感慨自己多年从教生涯的阵痛和无力;还有时感慨素质教育的苍凉和无奈。每每翻阅着学生作文本,心里总免不了几份沉重。望着过去批阅而后码得整整齐齐的作文本,回忆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多地被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所棒喝:消灭错别字,何其难也!
的确,依据第一手材料,笔者对每次作文出现的错别字进行了统计和估算,揣摩错别字生成的概率和原因,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原来以为的最常用的字词不会成形错误的,可在学生的作文里却那样耀眼醒目;如此简单的常用词语在一些学生的作文本上却历历可数。笔者实在忍不住也会发问:难道这就是当前的作文教学的现状?难道这就是当今学生学习语言的现象?作为见证学生诸多错别字的当事人之一,不免感到痛心和失望。因此有必要老生常谈。把问题揭示出来,以引起志士同仁的高度重视,从而开出疗救的药方,向错别字宣战。
为此,笔者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进行归类存档,并作了一些可行性的研究,进而为查找易写错别字的主客观原因作了充分的铺垫。借助于网络教学手段的优势,总结出错别字运用的比率和产生的原因,附记如下:
1,书写不清,短笔少划的。如有学生把“矛盾”的“矛”字,写成了“予”;把“停留”的“停”字,错写成了“亭”;把“可怜”的“怜”字,错写成“ ”。等等。
2,无中生有,胡编乱造的。如有同学把“闷闷不乐”错写成“ 不乐”;把“储存”写成了“ 存”;“隔壁”写成了“ 壁”;“跨步”写成了“ 步”。等等。
3,随意组合,全不规范的。如“辽宽”本是“辽阔”;“陪养”本是“培养”;“偶儿”本是“偶尔”等等。
4,谐音假借,错用字形的。如“一暮”原是“一幕”;“烦燥”原是“烦躁”;“坐右铭”原是“座右铭”;“历害”原是“厉害”;“激历”原是“激励”;“尤如”原是“犹如”等等。
5,形义不辨,似是而非的。如“不尽”本为“不禁”;“戴着伞”本为“带着伞”;“录相机”本为“录像机”:“仅管”本为“尽管”等等。
6,功能不明,滥用混用的。如“的,地”不分,“把,用”不清的。有学生就把“刺骨的寒风”写成了“刺骨地寒风”,把“用乐观的心态去看事物”写成了“把乐观的心态去看事物”。等等。
直至还有一些字错写得一塌糊涂,让人匪夷所思。如把“牺牲”错写成“希生”,把“记叙”写成“记 ”;把“抬头”写成“眙头”;把“搁浅”写成了“ 浅”“祸害”写成了“豁害”;“擅长”写成了“颤长”,“生意”写成了“生易”等等,不一而足。看了以后,真是让人感到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