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势在必行——教学后记写法刍议

作者:天长市炳辉中学 张兆红  时间:2005/10/5 15:42: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140
  
  
  教学后记,顾名思义,记下教学之后的所感所得。它是反思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借助主体进行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笔者响应本校领导的倡议,坚持写教学后记,收获颇丰,获益非浅。现将这几年来的一点肤浅感悟拙联成文。
  教学后记写什么?许多教师觉得教学后记并没有什么可写,本人认为可从四个方面写起。
  一、写自身体验
  1.成功之处
  一堂课的成功令教师终身难忘,虽然它有时只是一个精彩的瞬间,或是师生一次短暂的共鸣,但那是教与学碰撞的火花。如笔者在上《我与地坛》那一课,在分析完二部分之后,适时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全场一片静寂,尤其是那句“把爱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使同学们受到强烈的震撼,为平时对母亲的那种随便恶劣的态度汗颜,有的同学甚至流了泪。这足见音乐的震撼力、穿透力。据此,笔者写下了这样的教学后记:学生是有感情的个体,教师不用喋喋不休地和向学生说这不该,那不该,而应该运用生动的素材,如鲜活的事例、动人的音乐去调动他们的情感,感染教育他们,正如余映潮先生所说:“好的语文课既应该表现出理性特征,又应该充满诗情画意。”达到不教而教,完全自我参省的境界。
  2.失败经验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人教学总有不总之处,因而需要不断改进。因此在我们记录成功之处时,更多的是警戒自己,找出不足,研究不足产生的原因,并加以改进。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才使我们达到“长一智”的效果,例如笔者在上《腾王阁序》时,备课充分,这一课古地理名词较多,我十分耐心地讲解腾王阁的位置:衡庐,蛮荆和瓯越等地点的详细位置。但下一课,语文课代表对我说:“老师,你讲的一大堆,可是我们仍然搞不清楚腾王阁的位置,因为我们在上初中时,《地理》一点都没学”。我愣住了,想起课堂上学生那副不知西东的表情,这节课失败了。沉思一会,便果断地去找地理老师要来一图,到另一平行班教学时,悬挂地图讲解,学生一下子就知道了腾王阁的位置,我觉得这堂课上得很轻松。下课之后,立即写上教学后记:语文教学光凭一张嘴的时代早已过去,教学时,应多运用音像、地图等辅助手段,会化抽象为具体;否则,事倍功半, 没有效果。
  二、写学生反馈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许多学生极具个性,他们经常内省读书,有了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悟。他们听了教师讲课之后,对于教师讲的精彩之处自然会报以会心的微笑,而对教师的不满意不同意之处,他们进行问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教师对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独特的见解,应给予鼓励,因为这些见解最有价值和意义。如笔者在上《药》这一课时,学生就提出了与本人的不同看法。他说文中的黑衣人不是康大叔,因为在刑场上黑衣人骂华老栓“这老东西”,对华非常凶狠,可见两人不认识。而在茶馆里康大叔 对华老栓非常客气,而且还说出“要不是我信息灵,运气了你,老栓”。从这些话语中看出二人非常熟悉,所以黑衣人不是康大叔,而应是他的同伙 。当时我楞住了,我只按照教参上的说法,自己没去 思考。我把学生的这一意见与同行进行了交流,一致认为学生的看法有道理。 我将这一思辩过程记入了《药》的教学后记。因此经常写学生的反馈意见, 对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日后教学设计有积极作用,而不仅仅固守教参。
  三、同行之识
  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进行公开课教学,同行的意见尤显珍贵。我在上《我与地坛》时,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当你遇到困难或不幸时,你的母亲表现怎样?”一学生答:“我在中考前出了车祸,腿被撞断了,母亲哭了”。我又问:“母亲是怎么哭的?是低低的哭还是号淘大哭?”学生笑而不答,其余的学生都笑了。之后,评课时,同行说:“你那个问题不该问,搅乱了课堂气氛,号淘大哭使学生想到了死人。”我顿悟:怪不得当时其余的学生都笑了。可见,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每一提问恰当与否关系到整堂课的效果。然而教师不能处处注意到这些细节,这时,同行的建议更显重要。只有时常听取意见,并记录下来,才对教学有帮助,做到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四、写课文特点
  新编教材的文章异彩纷呈,各有特点。因此,教者应抓住文章所呈现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能力迁移引导。如《<宽容>序言》这一篇课文,体裁是序言,却又不囿于序言的传统写法,好像是散文诗,又好像是寓言。针对这一特点,我上完这一课,就对学生进行引申教育,倡导学生学习作者房龙的创新精神,尝试同样的文体可有多种写法。
  以上四方面,是笔者一点拙见。当然教学后记可写的方面远不止这些,只要执教者能够及时持久地写下去,相信会有更多发现。一名教师若要成长,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勤于发现,勤于思考,勤于动笔,相信课堂上的“活水”源远而来。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同门中人 于04-30 14:58发表评论: 第1楼
  • 写的不错 有见地 但话题有点陈旧 言他人已言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