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写作的源泉——生活

作者:湖北省广水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组  魏传鹏|  时间:2004/6/13 20:42:2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60
 
  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要写好作文不仅要说真话抒真情,还要重视生活的积累。许多同学作文写得干巴巴,只有框架没有血肉,主要问题就出在对生活的积累上。那么怎样来对生活进行积累呢?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动观察感知生活
  有的同学说我们学习负担重,“三点一线”的生活单调,没有什么生活素材。其实,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还是折射了社会的“七彩阳光”。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动地去观察感知生活,你就会收集到对自己有用的写作素材。比如当一个同学受到表扬时,你可以仔细观察他的表现:他是昂着头喜笑颜开,还是显得很平静,绷着脸极力掩饰着内心的喜悦,或是低着头红着脸连手都无处可放。记下这些细小的表情、动作、心理,如写入文章中,就能的把场面写得具体、生动。
  二、放开五官,敞开心扉来观察感知生活
  文章写得具体,生动而又有深度,源于观察感知的细致、具体和深度,这就要用心用五官去观察感知。
  首先,要对人、物、事作多层次的反复地观察感知,既全面了解又能抓住特征。比如对雨的观察,不仅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还要看出不同季节雨的不同特点,如下面的两段雨的描写就写出了不同季节雨的特点。
  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斜织着,人家的屋顶上全笼上一层烟雾。
  ②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前一段是春雨,后一段是夏雨,大家一看就知,因为作者抓住春雨的细和夏雨的急的不同特点。
  其次,要融入感情,用心灵去感知,把感知由感性推向理性的深层。即凭借观察的最初所得,由感触最深之处切入,作思考、联想,探究人物、事物、景观的内核,揭示出“表”中的“里”来。如此可使观察感知深化,察入之未察,知人之所未知,得到与众不同的结果与独特的感受。如苏轼对庐山的游玩并没停留在奇峰峻峰上,而对这“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留下了宋人哲理诗的代表作《题西林壁》。
  三、养成随时采集,及时记录——记日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像许多作家那样随身带一本记事本,只要是有趣的新鲜的有感触的人、物、事,乃至一句妙语,一个心灵的火花等都应及时积累起来,并养成习惯。尤应重视对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心灵的感情,思维的火花,独特感受的积累。冰心著名的诗集《春水》,就是她善于捕捉平时生活、阅读时闪现的零碎的思想的火花,及时记下,日后整理而成的,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变小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主动感知生活,积累生活。只要养成留心生活,善于捕捉,随时记录的习惯,那么我们大脑的写作信息库就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就能左右逢源,下笔有神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