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相配合

作者:双柳街刘镇中学 李军  时间:2005/10/30 12:30:3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37
  《托起草原》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无论是结构、语言还是思想,都有值得探究的地方。就结构而言,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每段都以中心句开头。中心句的句式都如:“草原的林,特别的珍贵”这个句式,但第二自然段却有所不同,它是“草原青青在夏季”。于是,我在课前设置了这么个问题:把这个句子改为“草原的草,特别的青”好不好?
  开始上课了,我首先点一名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结构上的特点。
  林婷:许多段落有段首中心句。
  师:请举例说明。
  林婷:草原的林,特别的珍贵;草原的歌,特别的悠长;草原的酒,特别的浓烈;草原的花,特别的耀眼。
  师:说完了吗?
  林婷:说完了。
  师(向全体学生):刚才林婷同学说的都是草原的特点,还有吗?(老师停顿,学生默思)
  师(提示):第二自然段写什么?(第二自然段的段首中心句是:“草原青青在夏季”)
  生(七嘴八舌):夏季……草……
  师:到底写什么?
  生(小部分):写草。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写“草原的草,特别的青”呢?
  顾颖:因为到了秋天,草都枯黄了。
  师(笑说):刚才,林婷同学回避了第二自然段,也许是嫌作者表达不够妥当。你们现在认为作者这么表达妥不妥当?
  生(齐答):妥当。
  师(小结):草,不是什么时候都是青的,唯有在春夏季节才行。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追求形式的统一与完美而忽视了内容的真实性。
  反思: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充分的估计。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钻教材,善于发现隐藏在文章中的问题。尽管结构并不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但由结构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和探究的习惯却是很有必要的。这个教学环节的特点在于较顺利地引出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并通过改变句子表达形式的方法引发了学生对这个疑问的深入思考。但也存在着较大的遗憾:只是引出了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也就是说,碰到类似问题,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小结的时候应该提醒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既要善于把握中心句——它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中心句——当句式有所变化时,它很容易让我们出现“林婷现象”。因而,我们要学会借助支撑句加以鉴别。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应该多给时间,让学生去体会这一段也是从某一个角度写草原的特点。是通过写草青来赞美草原,而不是写夏季。然后再来研究中心句为什么要像那样去表达。同时还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找这样的材料多多训练。另外,这种阅读教学还可与写作配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趋向多维,趋向严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