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真情浓理切——《陈情表》赏析
作者: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 蔡雄辉 时间:2005/10/31 20:04: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962
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被誉为千古美文的《陈情表》,是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须由自己侍奉,暂不能应征做官,而向晋武帝陈述衷情的表。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是这篇表的主旨。作者处处围绕这个主旨摆事实,诉真情,论道理,将事、情、理巧妙穿插,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一、叙“辞不就职”的种种事由
1、 家庭的不幸
开篇“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极其概括地定出了作者年少时的不幸。接着细致地描绘了“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其不幸表现有三: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不幸之一。
B、“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不幸之二。
C、“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幸之三。
这诸多的不幸,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2、祖母的病情
李密在文中反复强调祖母的病: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真是“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这样反复强调中,让我们感觉到李密的孝情是特定情境下的非同一般的孝情了。
3、朝廷之优礼
先写州郡两次推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因“辞不赴命”接着又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不久又“除臣洗马”,后两次官职的任命,是由皇帝、朝廷直接下达,而且都是委以重任。
上述种种事由,都是李密抒写“不能废远”的拳拳私情的前提。
二、抒“不能废远”的拳拳私情
叙事之余,李密借用巧妙的抒情方式,将内心种种复杂的情感层层展开,其拳拳私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1、因“沐浴清化”而对朝廷深深的感恩之情
文中不乏对武帝对朝廷的颂词,对自己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叙述朝廷的优礼之后,李密写到“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极为诚恳、委婉、谦恭地表达了内心无比感恩戴德的情怀;文末“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更诚挚地表达了作者对晋武帝生死相报的无限忠诚和万分感激之情。
2、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作者先写从朝廷到州郡,到县的各级统治机构,接连着“责臣”、“催臣”、“临门”、“急于星火”,这些短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无可阻遏的催命图,面对这样一幅催命图,作者陷入了两难处境:“欲奉命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徇私情,则告诉不许。”因而“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蓄精警,既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更写出了封建知识分子忠孝不能两全的窘境,将内心的忧惧写得入情入理。
3、因“刘病日笃”而割舍不下的尽孝之情
文章开篇就叙述了李密年少时的不幸遭遇,并不是用自己的不幸来赚取一把同情的泪,而是让读者体会到:一个失怙失恃又无叔伯兄长并且体弱多病的孩子,他的成长,饱蘸了祖母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多少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多少操劳之力。这也是李密日后虔诚尽孝的情感基础。如今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作为祖母唯一的依靠,在祖母其病日笃,“朝不虑夕”的时候,又怎能不尽孝道,弃祖母于不顾呢?所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可见李密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李密将自己对祖母的这份孝情大肆渲染,造成一种感人至深的情境,让人深深感受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这种种情感,尽孝之情才是中心。忧惧之情和感恩之情,从正反两面突出了李密对祖母孝情的深厚,都是对李密深挚孝情的铺垫。
三、阐“愿乞终养”的条条理由
李密在叙之以事,动之以情之后,进一步晓之以理。委婉地提出了“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的理由:
1、圣朝以孝治天下,成全李密是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
2、孤苦皇天后土所鉴。“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犹甚”,且其孤苦是“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其鉴”,成全作者这一要求,可以收民心,服官吏,动神灵,更可慰作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3、尽节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臣密今年四十又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由此得出结论“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这一结论清楚地陈述了“报国恩”与“循私情”只是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不是矛盾了。也就合情合理、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
整篇文章,李密于事于情于理都写得娓娓动人,最突出的是李密所陈之情,发自内心,出自肺腑,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让晋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终于恩准了李密的请求,并“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