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外”索解

作者: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 张金岭  时间:2005/11/2 12:54: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59
  摘要:现行初中阶段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题目为《童趣》的一篇课文,是从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节选的文字。教材编著者对文中“物外”一词注释为“超出事物之外”。本文作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对的,值得商榷。因为照这样解释,文中“物外之趣”就成了“超出事物之外的乐趣”,而这样的乐趣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存在的。笔者提出,“物外”应解释为“超出世俗之外”,或“不寻常的”。“超然物外”是很有特色的道家思想。《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受到道家“超然物外”思想影响,所以“物外”一词应当依道家思想来解释,不能望文生义,否则会误人子弟。 
  关键词:《童趣》;《浮生六记》;物外;沈复;道家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文言文《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课文题目《童趣》是教材编者所加,也是恰当的。翻检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可知教材课文内容节选了该卷第一段文字的约三分之二内容。教材编著者在对该文的注释中有一处注释颇值得商榷,今尝试论之,以就教于教材编著者和大方之家。
  该文第一段第一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关于“物外”一语,教材编著者注曰:“[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1]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妥当的,放在这句话中也讲不通。因为依此注释,“物外之趣”就成了“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而“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是不可思议的,世上也似乎没有这样的乐趣。凡乐趣总是与事物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所以,这个注释于理不通。作为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应当是确凿可靠的,否则会误人子弟。因此,笔者试为这里的“物外”寻求一个恰当的解释。
  《说文解字》:“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可见,“物”与“牛”这个庞然大物有关。再看《说文解字》对“牛”字的解释:“牛,事也,理也。像角头三、封尾之形也。”段玉裁注:“事也者,谓能事其事也,牛任耕。理也者,谓其文理可分析也。庖丁解牛,依乎天理。”[2]综合许慎、段玉裁的意思,“物”既指具体的万事万物,也指抽象的“天理”――即事物的脉络、规律。人类的乐趣总不出感官的快乐(这与具体的物欲有关)和精神的愉悦(这与抽象的理趣有关)两个方面。若从“物”的本义上说,“物外”即“事物之外”的乐趣又能从何得来呢?看来,文中的“物”从单字“物”的本义是讲不通的,并且将“物外”理解为“事物之外”也是讲不通的,只能从“物”的引伸义和“物外”这个词的意义来另求别解。
  检宗福邦等主编《故训汇纂》中的“物”字诸义,联系《童趣》上下文理,笔者认为其中(47)、(48)条可资采用,如(47)条:“物,谓名利之事。”又如(48):“物,权势。”[3]这里的“物”是指功利的、实用的、世俗的东西。又据《辞源》:“[物外]指世外,超脱于世事之外。”[4]又据《新编实用汉语词典》,“物外,世俗之外。”[5]《说文解字》:“外,远也。”[2]笔者结合《童趣》全文之意,认为“物外”应解释为:世俗之外,不俗的,不凡的。
  ―――――――――――――――――――
  [作者简介]张金岭(1965-),河南方城人,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教授,邮编250100。
  “物外”思想源于道家。道家有“超然物外”的思想,这个思想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观的形成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弼本《老子•二十六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所谓“超然”,王弼注:“不以经心也。” [6]只有万事万物不累系于心,才能做到“超然”洒脱。但是《老子》中没有出现“物外”一词。《庄子》内篇中有《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杂篇中有《外物》等篇章,进一步发挥了老子“超然”思想,但是也没有使用“物外”一词。《外物》篇中的“外物”是与“物外”不同的概念,《庄子•外物》开篇就说:“外物不可必”,这里“外物”是一个名词,主要是指人们世俗所追逐的名利权势。“外物”只是工具,不是人生的目的。只知追求外物,就会陷入物欲的洪流中而不能自拔,不能领悟自然、人生的大道。“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7]“荃、蹄、言”都只是工具、手段,而“得鱼、得兔、得意”才是目的,要“忘”而不可执著、拘滞于工具性的“荃、蹄、言”。
  据检索,“物外”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中。这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因为晋是一个乱世,政治黑暗,仕途险恶,士人如何才能立足于社会呢?所以洁身自爱想过一点逍遥自在的生活的人愿做隐逸之士,从社会纷争中疏离出来,亲近自然,希望在与山水鸟兽的和谐相处中寻求一种安慰、解脱,进入新的人生境界。《晋书》卷94《伍朝传》载:伍朝“游心物外,不屑时务。”[9]《晋书》卷95《单道开传》载:单道开“后至南海,入罗浮山,独处茅茨,萧然物外。年百余岁,卒于山舍。”[8]伍朝、单道开都是东晋时人。超越世俗,而亲近自然,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两位一体的关系。离开那面目可憎的人世间,拥抱那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山水,才能至乐无忧。超然物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兹不具论。
  我们再考察一下沈复《浮生六记》中是否有反映其本人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内证材料。经查阅《浮生六记》一书,有多处文字明确反映出沈复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这里仅举其中一例,《浮生六记》卷六《养生记道》:
  静念解脱之法,行将辞家远出,求赤松子于世外。嗣以淡安、揖山两昆季之劝,遂乃栖身苦庵,惟以《南华经》自遣。乃知蒙庄鼓盆而歌,岂真忘情哉,无可奈何而翻作达耳。…… [9]
  圃翁拟一联,将悬之草堂中:“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其语虽俚,却有至理。天下佳山胜水,名花美竹无限,大约富贵人役于名利,贫贱人役于饥寒,总鲜领略及此者。能知足,能得闲,斯为自得其乐,其为善于摄生也。 [9]
  沈复关于养生的文字中,反映出他的人生观、美学观,是有很强的出世隐逸、超然物外思想的。这个思想也反映在他回忆童年经历的文字中。显然,这种“超然物外”的思想并不是他童年就有的,而是作者青年、中年经历了无数坎坷和世态炎凉之后,在那个时代思潮的感染下,才形成的,但是在他回忆童年的文字中自然流露了出来,并赋予童年生活以理想色彩。在道家思想体系中,“童心”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道家认为“童心”代表了一种理想境界。《老子•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6]明清两代,童心说、性灵说成为新美学的核心,童心就是真心、至情、本色、鲜活、个性。[10]有童心才能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
  在教材所选的内容中,作者沈复生动表现了一个天真儿童不受世俗影响,以童心来感受世界,发现了许多常人所未见的有趣现象,体验了俗人所不可能有的经历,对于事物有了鲜活的、别具一格的认识,从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乐趣。这就是沈复所说的“物外之趣”。简单地说,“物外之趣”就是超出世俗之外的、非同寻常的乐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人从社会中悄悄溜走、返回自然所寻到、享受到的乐趣,这里“自然”已经不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化的、艺术化的自然,是作家对人类乐园的畅想。西方哲人也认为:“事情已无可挽回。对于我们来说,根本就不再有自然状态,这已无法更改……处于自然状态的人是古生物学和博物馆中的。最终不再是自然……他从自然中出来。他的目标,可能仅不过是过渡,无论如何他生存的任务不再是天然的自然,而是加工的自然,想像中的自然,风格化的自然――艺术。”[11清代文学家沈复关于童年时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从而得到的一些惊奇发现以及乐趣,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完美的乐章。
  ――――――――――――――――――――
  参考文献
  [1]语文[M].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宗福邦等.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辞源(合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 新编实用汉语词典[M].香港:三联书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6] 王弼.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5.影印丛书集成初编本.
  [7]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9] 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10] 张法.中国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 [德]狄特富尔特.哲言集――人与自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