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中对比手法简析

作者: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一中学语文组 赵锦佳  时间:2005/11/2 15:41: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655

  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结构小说、塑造人物,是众多小说大家及小说作者常用的手段。十九世纪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传世之作《项链》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很好地体现了小说的主题。鲁迅评价这篇小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
  一、现实与梦想的对比
  玛蒂尔德是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小女子,嫁给了清贫平凡的小公务员路瓦栽先生,过着相对稳定、平淡、朴素的生活。按理不应该讲究打扮,奢望纸迷金醉、过高雅的生活,然而梦想与现实强烈比照——面对寒伧的住宅,玛蒂尔德梦想住金碧辉煌、豪华奢侈的殿堂:宽敞的客厅,幽静的厅堂,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厅;面对黯淡的墙壁,她梦想华美的厅堂屋室中,装饰着东方的帷幕,张挂着古式的壁衣,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面对低资雇用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她梦想成群的仆人在自己的大宅子里进进出出,忙忙碌碌,有的端庄雍容地站在厅堂的门口,随时听从她的召唤,有的(两个)穿着体面讲究的制服(短裤),也许还戴着古老高贵典雅的假发,悠闲地躺在宽大的沙发里打着盹儿;面对破旧的家具,她梦想着拥有高脚的青铜灯,使用宽大的椅子,陈设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面对平淡封闭的日常生活,她梦想着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梦想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而被人追求;面对粗劣的饮食、粗陋的食具、她梦想着盛大的宴会、高贵的客人、迷人的自我,盛在高贵盘碟里的佳肴饮品……
  总之,玛蒂尔德的现实生活与她的理想生活格格不入,作者有意将其幻想放置在对现实的描写中体现,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灵现场,有力地揭示出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空虚的内心世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过去与现实的对比
  如同一场春梦,玛蒂尔德如愿以偿地添置了体面像样的衣裙,借到了锦上添花的钻石项链,参加了梦寐以求的夜宴舞会,饱享了美满甜蜜的胜利喜悦,应该说此生无虚,前途有望,她终于可以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从此可以平步青云,结交达官显贵,步入上流社会。可是晴空霹雳,项链丢失,前途梦想,翻作泡影,而且为了偿还项链付出十年艰辛。昔日着装打扮,即便朴素,还算周正雅致,风姿绰约,如今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昔日起居住处,即便俭朴,还算安稳舒适,如今寄居小阁楼,拥挤寒伧;昔日女仆服侍,即便只有一个,还算有此身份,如今连唯一的一个也不得不辞退了,万事自己动手,她懂得了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昔日日常消费,即便清贫,还算体面大方,如今在各个小店铺小商贩面前高声大气地说话,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昔日风度荡然无存……过去的生活结束了,今后的生活还要延续。今昔对比,玛蒂尔德因拜金社会的毒害而自己酿酒的苦酒只能自己品尝,而下酒的佐料竟然还是一朝狂欢后反复咀嚼的幸福感!玛蒂尔德也许永远也参悟不透人生的目的,只能如此画饼充饥,以昔日的荣光自慰,了此一生。
    三、自身与朋友的对比
  玛蒂尔德是美丽动人的姑娘,有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她美丽、丰韵、娇媚,如同教会女校的其他同学,甚至还要优秀,按世俗的幸福观,她理应使人倾倒,享受奢华生活,像个女皇。但她只能穿得朴朴素素,过平民生活,她的朋友(如佛莱思节夫人),却有漂亮的服装、珠宝,经过十年,依旧美丽动人,终日衣食无忧,自在逍遥。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生活糜烂,小资产阶级处于资产者与劳动者之间,追求奢华,追求享受,一心跻身上流社会,势在难免,现实的不公正不平等,是玛蒂尔的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真实与虚假的对比
  项链这个小道具很能说明这一问题。这串钻石项链是玛蒂尔德从她的朋友佛莱思节夫人的首饰盒中精心挑选的,我们姑且不去探讨佛莱思节夫人是否是故意拿假的项链敷衍朋友,也不去研究玛蒂尔德的鉴定珠宝的能力,单单看玛蒂尔德戴上它就可以在教育部长的舞会上免遭冷遇,出尽风头,就可以想见,所谓的上流社会的人们,所谓的豪华的生活,究竟有几分真实几分虚假!钻石项链仿佛是一个象征,它昭示我们,如玛蒂尔德一样,追求那样的幸福,为那样的威严华美的表象蒙蔽,看不透虚伪腐朽的本质,是何等的愚昧无聊。
  此外小说还通过细节描写,使用对比的手法推动情节发展。例如
  路瓦栽先生拿回请柬博取爱妻欢心,他的热情欢愉喜悦与玛蒂尔德的冷漠痛苦懊丧形成鲜明对比。于是演绎买衣裙、借项链的情节,环环相扣,推衍出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
  玛蒂尔德从夜会离开时,朴素的家常衣服的寒伧味与华美的珍贵皮衣的豪华气派的对比,让玛蒂尔德落荒而逃,忙乱中丢失项链,很是自然;情节推延,很是巧妙。
  玛蒂尔德赔项链的十年痛苦难抒,与十年后无债一身轻急于倾述遭遇的对比及玛蒂尔德与佛莱思节夫人花园相遇时容貌心境的对比,又使小说的情节推进了一步。
  “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一石激起千层浪,“五百法郎”与“三万六千法郎”及其巨额利息在此构筑鲜明对比,有力地推动情节发展,深化小说主题。小说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以无限感慨,无穷想象。
  读罢小说,掩卷深思,回味绵长。此中滋味,断非阅读故事梳理情节时的感悟,这是鉴赏小说前后的又一重对比。我们在叹服莫泊桑敏锐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的同时,不得不佩服莫泊桑创作小说的高超技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