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作者:长春市第二十中学:阎雪峰  时间:2005/11/8 12:27: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32

  教学是一门艺术,导课同样是一门精彩的艺术。在讲授高一语文古文单元时,我更加体会到导课的重要性。
  由于初高中语文在文言文上的侧重点不同,在高一开始讲文言文时,我便从高考对文言文的考察方式引入,并罗列了几项知识点,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我便注重落实各项知识点,惟恐丢掉任何一个细节。两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甚至一开始上课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基础差的学生更是如坠云雾,快要入梦了。不但学生这样,而且我也未能如愿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沮丧之余反思,得出结论:文言知识本身是枯燥难懂的,尤其刚上高中的学生,尚处在过渡阶段,而我在讲新课之前,便将文言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之类的名词一股脑搬上来,势必引起他们的反感。
  现代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研究发现,一堂45分钟的课时中,学生思维状态分三个阶段,即思维水平逐渐集中的阶段、最佳思维阶段和思维水平逐渐下降阶段,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变化规律是:在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在第10至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而在最后的15分钟内,学生思维水平逐渐下降。这一变化规律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延长最佳思维活动时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以说,导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活动”,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于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长学生最佳思维活动时间,我更精心地设计每一节课的导语。这一单元的古文本身故事性强,并且与历史紧密结合,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我采用了几种方式设计导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采用讲故事方法设计《郑伯克段于鄢》的导语:“同学们,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话说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将文章改编成一个故事讲出来,学生兴趣浓,注意力集中,自然有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采用“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课方式设计《触龙说赵太后》的导语:“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魏征直言不讳的进谏,也领略了战国邹忌委婉巧妙的劝谏,今天,我们再看看左师触龙以什么方式说服赵威后的。”然后讲“赵威后问齐使”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人物的关注。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减少了学习的坡度,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采用设悬念方式设计《荆轲刺秦王》的导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同学们,这是为谁而吟唱的名句?(学生答:荆轲)那么,你知道荆轲的故事吗?你知道他为何刺杀秦王吗?《战国策》就为我们再现了“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故事的始末,让我们走近英雄侠客——荆轲。”悬念引起学生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之情,让学生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就这样,在我精心设计的导语之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和拒绝变成了对故事对人物的深切关注,引水入渠后,自然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就轻松而容易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